更新於 2023/07/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08 畢業後,焦慮中。

嗨,我是諮商心理師,服務場域遍及學校、企業及社區。這系列文章是我的工作儲思盆,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所有人「一起」思考、「一起」對話。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畢業季的感觸:「畢業後,焦慮中」。


我真的這麼爛嗎?

以大專校院的規劃而言,通常大四畢業前應該已經完成畢業專題或修完實習學分,然後同步找工作或準備服役。

有明確生涯目標的人通常很快就能清楚接下來的生涯路徑,但對於沒有那麼喜歡主修專業且對生涯感到茫然的人而言,畢業常是自我懷疑的開始。

我真的這麼爛嗎?為什麼都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為什麼好的機會總是與我插肩而過?


努力不等於成功,但不該否認曾經的努力

捫心自問:面對大學四年的經歷,你曾經在哪些片刻努力過?

是投入選修課嗎?活躍於社團活動嗎?參與企業或組織的實習嗎?專注經營自媒體嗎?跟著老師學習做研究嗎?默默地考取了幾張證照嗎?廣交朋友成為社交達人嗎?

想一想自己是怎麼努力的?怎麼投入跟輸出?在那些經驗裡面你學會了什麼?

那些你曾經投入過的時光,把它們找出來。


面試看似嚴謹,可能只是「需不需要」

站在資方的立場,無論從事什麼商業活動,通常最貴的投資就是「人的薪水跟保險」。

以一個4萬元的職缺為例,除了看得到的薪資支出,背後還有每個月約一萬元的勞健保、三節禮金、特休或年終獎金等。

換句話說,只要聘一個人進來,老闆每一秒都在噴錢,如何在人力資源上省錢,是一門大學問,也是資方常要考慮的因素。

當然,身為勞方的我們也一定是付出勞力與專業才換得薪水與公司福利,勞資雙方都是互相的。

不過回到上述脈絡,我們必須想一想,我們在求職資訊中看到的職缺,其實都代表當前這個公司/單位需要這樣的人力,而且可能是需要即戰力。

那資方的考量通常是「我需要這個人能夠提供給我的服務嗎?」

所以,你的專長可能不符合職缺的需求,但這不等同於你很爛


認識自己,未來的路才能走地踏實。

當我們看懂畢業後的求職焦慮(我現在所擁有的能力剛好不是資方需要的),就能輕易破除「我很爛」的心魔。

接著回頭觀察,在這麼多職缺的需求中,回扣到求學過程「累積的能力」(前面提到的,把努力過的經歷好好重新整理),思辨自己更想要朝哪個方向前進、如何前進。

例如:以諮商輔導系所為例,大學四年,你知道自己不想要當老師、也對成為心理師沒有興趣,但花了很多時間參加手工藝的社團、累積很多志願服務經歷、因為專業學習擅長同理,統整「手作、社會服務、同理」等能力,會看到許多可以發揮的職位存在,或選擇陌生開發新工作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006 認真活到現在,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躺平不是年輕人的錯!年薪千萬企業講師謝文憲剖析貓世代為何「Quiet quitting」不再追隨奮鬥文化|鏡轉全球週末特調


這次的分享聚焦在個人的狀態整理,希望可以幫助陷入「我很糟」想法的求職者,找回求職的控制感。但若考量「大環境」的因素,我相信系統要改變的責任應多於個人。

你有破解「求職心魔」的方法嗎?留言跟我分享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