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兒」EP5 你學校過得如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常見的情境

問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孩子不是說的零零落落,就是發呆說不出來。

明明平常話就很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反而說不出來?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在記憶上比較特別,他們可能記得很多細節,但卻記不得事情的全貌。


他們可能記得人物的每一句台詞跟動作,但卻不知道動作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我們自己的行為態度怎麼影響別人。


單獨的問答題通常孩子都能回答,因為那就像從題庫裡回顧一樣只要照著回答就可以,但是 一旦超出題庫之外的問題就一片空白,眼神空洞的看著你。


█讓孩子學習一些結構來輔助

有特質的孩子需要一些結構幫助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構造,還有原因跟理由。所以在他們年紀尚小的時候,其實很需要一些固定的結構與概念來幫助生活。因為有順序、有秩序的事物是他們很好理解的,然後在這個架構之下就有餘力去理解各種因果關係跟規範。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在孩子年紀還在兩三歲的時候,其他孩子還在因為各種情緒感受而困擾、分心的時候,有些有特質孩子對於單純的問題、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能夠反射性的回應,我們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聰明早熟,怎麼什麼都會。


但是等到更大的時候,大人問題的語句變得模糊的時候「大家覺得怎麼樣?」「有意見的舉手」「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事」,孩子就找不到題庫裡相似的問題跟答案,只好保持無言或者呆滯。


其實孩子是可以回答的,但是在認知上需要做一點像是「格式化」的事前準備跟學習,讓他日常的記憶與感受有地方儲存跟提取。因此在理解故事的時候,我會分成「一開始」「然後」「最後」的結構讓孩子把記憶安放。再用同樣的結構請孩子回憶跟回顧。


更小的孩子也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產生結構,比方說「早餐」「午餐」「點心」來分割學校的時間,所以提取記憶的時候就按照「早餐之後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午餐之後呢?」「吃點心之前有沒有什麼事情?」來幫助孩子存放記憶與回憶。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記憶結構以後,相信你就能聽到更多孩子分享的生活點滴。



---

如果還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臉書 (適合家長) 

以及IG  (適合青少年成人及本人)

看更多文章與參加活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的沙龍
22會員
69內容數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2023/08/22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會把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產生的怒氣帶到其他地方,就像刮颱風一樣。周遭的人都會被牽連,而且感覺做什麼都不對。孩子看什麼都不順眼,為了反對而反對,如果想要說他什麼,也是戳一下就爆炸。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他的情感系統跟經驗記憶常常無法連結,變成一種有情緒感受,心
Thumbnail
2023/08/22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會把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產生的怒氣帶到其他地方,就像刮颱風一樣。周遭的人都會被牽連,而且感覺做什麼都不對。孩子看什麼都不順眼,為了反對而反對,如果想要說他什麼,也是戳一下就爆炸。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他的情感系統跟經驗記憶常常無法連結,變成一種有情緒感受,心
Thumbnail
2023/08/15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2023/08/15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2023/08/01
█常見的情境 每當進入團體互動中,有些有特質的孩子就會進入備戰狀態,想辦法觀察周遭的人在做什麼,就像是我們到了陌生的國度旅行一樣,看別人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當我問孩子「你的答案是什麼」 孩子往往會回答「我跟他一樣」 這算是有特質的孩子最常使用的策略吧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
2023/08/01
█常見的情境 每當進入團體互動中,有些有特質的孩子就會進入備戰狀態,想辦法觀察周遭的人在做什麼,就像是我們到了陌生的國度旅行一樣,看別人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當我問孩子「你的答案是什麼」 孩子往往會回答「我跟他一樣」 這算是有特質的孩子最常使用的策略吧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讓小孩思考」是我們家對小孩的教養原則,但近期在不同的場合中,聽到跟體驗到的經驗,讓我對於這個原則更有感!
Thumbnail
「讓小孩思考」是我們家對小孩的教養原則,但近期在不同的場合中,聽到跟體驗到的經驗,讓我對於這個原則更有感!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孩子的懂了,不一定是我們認為的懂 在於國小的小孩的大腦或是心智還沒發展成熟,很能理解我們大人的邏輯思考或是框架,很多時候我們都都已經說了好幾遍,以為孩子們懂了,就懂,或是他們說「懂了」就覺得他們懂我們要表達的事情,但其實他們只是懂得表面的內容,卻不知道深沉的涵義
Thumbnail
教學現場中,見過許多學習上有狀況的學生,更常看到,因為小孩的學習成效不佳,導致家庭氣氛緊張。 家長擔心小孩在班上學習跟不上,會影響信心及人際,在面對學校老師時,壓力也很大;小孩本人面對學校的學習則感到緊張跟焦慮;導師需要不斷腦力激盪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這群小孩。 這篇文章整理了三類教育現場中常見的
Thumbnail
教學現場中,見過許多學習上有狀況的學生,更常看到,因為小孩的學習成效不佳,導致家庭氣氛緊張。 家長擔心小孩在班上學習跟不上,會影響信心及人際,在面對學校老師時,壓力也很大;小孩本人面對學校的學習則感到緊張跟焦慮;導師需要不斷腦力激盪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這群小孩。 這篇文章整理了三類教育現場中常見的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問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孩子不是說的零零落落,就是發呆說不出來。 明明平常話就很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反而說不出來?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在記憶上比較特別,他們可能記得很多細節,但卻記不得事情的全貌。 他們可能記得人物的每一句台詞跟動作,但卻不知道動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問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孩子不是說的零零落落,就是發呆說不出來。 明明平常話就很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反而說不出來? █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特質的孩子在記憶上比較特別,他們可能記得很多細節,但卻記不得事情的全貌。 他們可能記得人物的每一句台詞跟動作,但卻不知道動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你今天在學校是不是不乖?」 「你今天在學校好嗎?」 「今天有沒有認真上課?」 這些都是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最常問的問題,小寶貝上學了,家長們都會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但是如果問題過於廣泛,可能會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尤其是年紀很小不善表達的孩子,於是就很單純的回答「好」、「還可以」,或甚至閉口
Thumbnail
「你今天在學校是不是不乖?」 「你今天在學校好嗎?」 「今天有沒有認真上課?」 這些都是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最常問的問題,小寶貝上學了,家長們都會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但是如果問題過於廣泛,可能會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尤其是年紀很小不善表達的孩子,於是就很單純的回答「好」、「還可以」,或甚至閉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