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因為我的能力不是市場所需的」做拆分的話,上篇文章我們比較討論的是「市場」的問題,這篇文章則會聚焦在「能力」的主題。能力是什麼呢?我們怎麼看待能力?怎麼回到市場看待能力呢?
一個技能裡面包含了許多小技能。舉例來說,崔斯坦大學是念數學的,會部份大學數學可能是一種能力,但這個能力包含幾個部份,像是閱讀數學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將抽象思考告訴別人的能力,邏輯思考的能力等等的。因此,一個技能本身可以說是一個「技能組」,怎麼把這包技能組拆成一個個可以使用的元件,就會是個很重要的努力方向。
怎麼妥善使用能力,除了拆解現有的技能外,所需要的另一個能力是「類比」,意思是說:如果我在這個領域可以這樣使用能力,在另一個領域裡,這個能力可以使用在什麼類似的處境呢?這個類比的能力需要很大的創造力,像是前面提到將抽象思考告訴別人的能力,在另一個領域,可能可以使用在推廣理念,或是規劃和推論具體現象的能力。每個能力怎樣發揮在不同的場域,就需要各種探索。
前面提到的是一個能力裡面有許多子能力,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能力是,一個人具有多面向,因此一個人擁有很多能力。這個尤其是在談到專業科目或是項目之外的能力,比方說興趣,或是其他投入的領域場所,有時我們甚至會忽略這些能力其實也很重要,甚至有市場性的存在。比方說:崔斯坦本身很常花時間在教會,閱讀研究很多聖經神學相關的文獻,這個閱讀研究也帶來崔斯坦另一種思考模式,講解故事,或是解析歷史也逐漸變成崔斯坦的一種能力。
每個能力在不同市場上就擁有不同的價值,因此如果我在本科系我所知道的事物可以帶來的價值,和說故事在另一個市場帶來的價值,哪個更有潛力或是更適合自己,就會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線上很多成功或是有名的人,有些人就具有這樣的歷程,比方說有些演員轉主持人,有些歌手轉演員,其實都有這樣的過程,或是從基層轉管理職,使用的能力比重就會從原本的領域,逐漸轉變到另一個領域之中。
這個也是一個需要常常被提醒的點。我們常常比較能力是從我們的環境作為基準,因此當我們在大學階段時,如果拿成績衡量我們的能力時,我們所衡量的常常是待在學術圈,或是待在學校裡的能力,和我們競爭的就是要待在學術圈的各種大神,因此我們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但真的是這樣嗎?因為這個能力並不是這樣被使用的,能力是相對於所在的市場。崔斯坦在數學系裡,可能數學就算普普,可是到經濟系的時候,數學就變的還不錯,甚至可以教一些同學。有些人會一些會計,在會計師事務所裡可能算是很差,但到其他公司裡,會計的能力卻可能成為公司很重要的人物。
面對能力所在的市場,重要的點在於「合作」,如何在團體需要的地方,發揮自己的能力補足團體的不足。就像打橋牌一樣,你手上的牌有時就這樣,沒有很好,但透過和他人的合作,嘗試找到彼此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這個不太好的牌,也可能可以出奇制勝,創造不同的價值。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7irpukw01yk01wi87gmgm1i/plat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