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螢幕前讀者有沒有這樣的朋友?「為什麼我的主管一直針對我,明明其他人更有問題吧!?」、「為什麼我的家人因為我沒買到他叮嚀買的東西,就要大發雷霆!?」、「為什麼我的父母看到我就想要遷怒我,我完全不知道我到底有什麼錯……」,如果以上的情況是你或者是你的朋友正在經歷狀況,不妨繼續往下閱讀。
慶幸現在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視精神衛生與情緒心理狀況,大多數人已經不像過往一樣視心理狀況問題為「不健康」的代表,傳統心理治療方法鼓勵人們找到當下事件誘發的情緒,藉由個案開始覺察心理狀態,發現來源到底在哪裡,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幫助人們面對心理不曾發現的部分,例如憤怒源自於對他人的虧欠,沒有能力處理當下問題等等。在這個階段可以找到自己的盲點,讓當事人慢下心思好好審視內心確切的想法,並且仔細想好下一步該怎麼辦,拉起情緒手剎車。
但是不出意外就要出意外了,仰賴社群媒體與重視自我的趨勢,遇到難題時我們總會想著:「等等,現在的狀況不是我的問題啊!是他在無理取鬧,我怎麼這麼可憐,又在被遷怒了!。」輕則當下對其他人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重則把自己心理狀況寫成一篇篇小作文發上自己的社群帳號上,反正不會有無聊人士在下面留言:「當你個人版?」,反而可以看見朋友的留言關心與加油的話語,尋求認同的方便性不在話下。與此同時,促長了小小不順心就是認為動輒得咎的生活,別人都是那個加害者,我才是受害者!
這種情緒安全感帶來是潛藏在表象下的各種各樣話語,例如:「我要跟你分享的是我個人經驗與看法,如果你不認同就是你對。」一句老實話恨不得講出一百句軟性用語與模糊不清的立場,深怕引來不必要的糾紛,讓本意良善的提醒與指教無限上綱成人身攻擊與貼標籤的行為,對方因此站上道德制高點立於不敗之地。畢竟,在當代一個小錯字與不符合對方心裡狀況的語氣(a.k.a.玻璃心)就會被對方群起而湧的同溫層朋友或粉絲,在網路上大作文章。但,如此強烈情緒安全感真的讓人變得更安全了嗎?
集體主義社會讓人分不清楚成人界線,可以從家庭狀況窺見一般,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畢業找到工作後,多半還是會與父母一同住在家中,一來可以省下房租與水電,二來父母也不會把孩子強硬的趕出家門。如此緊密的家庭生活關係,也潛移默化了心理狀態,認定了小孩就算有工作還是小孩,需要父母多多關照他們,心理界線慢慢模糊甚至沒有界線。
心理學裡面著作裡面提到的行為態樣就是「伊底帕斯之母」,如Jordan B. Peterson所著《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隔絕周遭廣大現實的某些個別部分,讓內部的一切永遠合乎預期又安全無虞……父母親就算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使是將孩子鎖在地下室,遠離毒品、酒精和網路色情,也無法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護。在這種極端的例子中,過分小心、過度關愛的父母,只是用自己去取代了孩子人生中其他可怕的問題,這就是偉大的佛洛伊德式伊底帕斯情結惡夢。使你照料的生命擁有足夠的能力,遠遠好過於保護他們。」
筆者不想在此處妄下定言、貴古賤今,討論一件客觀事實便要從時空環境與社會風氣做綜合分析,僅僅是據今不到一百年前早期農業社會,多數家庭照養小孩的方式是大鍋炒,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夠照顧剛出生的孩童,孩童在青少年時期就是家中重要的農務勞力,以此支撐起大家庭的生命。以前大多數青少年孩童不僅身兼母職照顧年幼的弟妹,並且遇到問題要學會自己去面對處理,父母不見得有時間、精力好好陪伴他們面對問題。直到台灣漸漸產業轉型,都市發展,才成為小家庭制等等。並非是筆者想表達以前的農業社會教養方式才是正確與值得推崇的,與此呼應前面講一句實話要疊十句軟性的澄清。
回到本段主題,現在個人主義的流行,同時加劇了伊底帕斯之母情結的嚴重性,孩子遇到問題並且處理面對的能力斷崖式下降,孩子遇到問題會先回去找父母哭訴,沒有空間可以冷靜下來認知是不是自己的錯誤,同時孩子的年輕父母親回想起以前的嚴厲親職教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讓孩子受到以前受過的傷,下意識灌輸孩子觀念,教導他們認為是別人的錯誤,漸漸像是從山頂滾下的雪球,越滾越大、不可收拾。
哇,問題好像很嚴重,這些是我從小到大的觀念,所以有沒有解決辦法呢?答案是有的,就是先找到自己生命的主角。我們都抄過漂亮的作文例句:「人生是一場戲,沒有彩排只會演出一次。」、「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字裡行間都是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念,長大卻忘記裡面的主角是自己。面臨問題時,其實自己都在案發第一現場。越是尋求情緒安全感,另一方面就是對自己蓋下印章表示,我不想要面對這種感覺,這些都是他們要負責的事情,我都是最可憐、最無辜的那個人。是,有些情況或許是,是別人要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但是那你的情緒呢?所以,孩童可以選擇不再幼稚成長起來,負起自己情緒的責任,讓自己可以去面對衝突與不快,漸漸培養起自己耐受性。因此,當代強調情緒安全感便可以昇華成情緒穩定感。這也是擺脫受害者情結的第一步。
本文行筆至此,僅僅是列出筆者認為《理性生活》閱讀前的必要需求。往往擺脫受害者情結就會讓許多人排斥與不快,把人生責任放回自己身上確實要下定決心。因此古人說「人貴自知」,自知這點放回現在,不僅僅是知道是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更重要的是認知到這些以後,願意把自己改善向前邁開一小步,就會帶動人生滾輪開始轉動,漸漸往好的地方前進,打破生命停滯的狀態。同時,理解到人生有開始選擇的寶貴之處。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內容,歡迎在底下留言區告訴我你的想法,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記得按下喜歡與追蹤我,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鼓勵!下期文章將著重《理性生活》討論到底什麼是健康與不健康的情緒,從理解情緒開始,聊聊情緒脫敏的方法吧!
「伊底帕斯之母與孩子做了交易……永遠不要離開我,這比什麼都重要,我會為你做任何事來回報。當你逐漸長大卻沒有更加成熟,你會變得毫無價值且因此感到痛苦,但你永遠不必擔負任何責任。你的所有過失,都是別人的錯……不過孩子可以拒絕或接受這個交易,在這件事情上有些選擇的空間。」-《生存的十二條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