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係就沒"問題"(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先前為了幫助自己調整教師宣導講座的內容,事先弄了個問卷詢問老師們的期待與疑惑。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多數回應的焦點是放在怎麼樣能有效處理/解決學生或親師間的問題。感受著老師們對自我效能的焦慮,同時腦海裡也浮現近期在工作中遇到的情景,就在想著,真的有必要這麼用力地去"消滅問題"嗎?

  不知道大家對於心理諮商的期待是什麼。在學校場域中,我最常看到、聽到與收到的轉介期待,通常都是學生/家長的問題被解決,或是如前述的,想學習怎麼解決這些現象。好像我們只要透過談話或使用一些行動技巧,魔法就發生了。

  但事實往往並不是這樣的。技巧/技術/策略的確是有,但那都是建立在更重要的基礎上:關係。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一下,多數的諮商成效研究結果指出,諮商關係的品質,是跨學派/技術/理論的共同療效預測因子。

  某種程度上來說,人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基本上都是關係議題。這個關係不僅只是指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包含著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怎麼看待、詮釋自己目前的處境,符合我自己/他人的期待嗎?我有辦法、能接受與我的身體疾病共處嗎?

  嬰幼兒只要感官發展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即使他尚在母體內,也會開始接受到外界的各種感官訊息。大腦每一次的訊息接收、處理、回應,都是在重新建構、調整自己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在出生前就開始形塑自己與世界互動的模式,直到我們在出生後、就學後、工作後、被長照後,甚至是死亡前的那一刻。這個過程都像是背景程式一樣不斷地在運作著,我們要如何期待能夠用"效率"來回應經年累月的積累呢?

  當然在面對來自各方的龐大壓力與令人難以承受的焦慮時,我們都會渴望能夠迅速地從這個狀態中解脫,而投注所有精力在尋找解決策略上。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這些壓力搞到讓我們忽略了其他也很重要的事。畢竟是關係的議題,"問題"從來都不只在對方身上。

  我們自己在這些過程中又怎麼了呢?

  通常當我們將對方視為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內心多是在run這些跑馬燈:怎麼又來了、是在搞我嗎、不要再找麻煩了、怎麼這麼討厭啊、有病嗎或到底想要我怎樣之類的。我們的身體很聰明,當這些想法或情緒跑出來時,他們就會跟著做出反應。我們也就會進入到人體本能因應壓力的應激狀態,即所謂的戰逃凍反應。

  人體在進入這樣的狀態後所衍生的種種反應有點繁雜,就先暫時擱置。可以先把焦點放在這些行為反應的名稱上:戰鬥、逃跑、凍結(解離),無論今天身體走的是哪個反應路線,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本質,增加危害關係品質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我們處在這樣的狀態下時,我們所做的決策或行動,會有較高機率走向讓雙方都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的情境。而對多數在行為上會促發這類情境出現的孩童而言,都可能是在複製或加重他負向成長經驗的循環模式。

  簡言之,順暢完成課堂或生活任務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夢想。

  我們所能做的僅是盡可能地阻斷這樣的循環再度發生。但很不幸的,大腦認知運作功能與行為控制中樞尚未發展成熟的孩童,是不可能靠自己辦到這件事的,他們需要成人的協助才有辦法發展所須的能力。理想的情況下,主要照顧者與教師需要主動承擔起這些責任的角色,因為在學齡期間,這些人是孩童最主要接觸到的人。若能建立起合作關係,在引導孩子發展適切行為上會非常有助益。但可惜事實往往不是這樣發展的。

  多數的情況下,這類孩童的家庭環境不是沒有餘裕就是沒有功能承擔起這個角色。教師往往在被迫身兼多職外,還可能會面臨到家長、同事、長官,甚至社會輿論的種種期待與壓力。也難怪現在的教師很多都會被推入開頭所提到的狀態裡,而沒有空間與心力去思考更多策略的可能性。

  但如果就停留在這裡的話,危機就沒辦法變成轉機了。如果沒有空間,我們就得盡可能試著把空間撐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純粹抒發自己最近工作上的情緒,順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重要的事物要用心去感受,願每個人都能夠被心感受到。
  上一篇裡,我們簡單地介紹了敵聯合這個組織。接著,我想要以其中一位成員的生命故事,來描繪我對於"偏差"的理解。尤其是最新幾話的進度,真的太有既視感了。   所以我選擇了敵聯合,那裡是我能"隨心所欲"地活著的地方——渡我被身子,394話
何謂偏差行為呢? 偏差是怎麼定義的,又是由誰定義的呢? 當我們制訂出規範後,彷彿一切都有序可循,生活變得安定了。 但那些規範之外的人呢?
純粹抒發自己最近工作上的情緒,順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
重要的事物要用心去感受,願每個人都能夠被心感受到。
  上一篇裡,我們簡單地介紹了敵聯合這個組織。接著,我想要以其中一位成員的生命故事,來描繪我對於"偏差"的理解。尤其是最新幾話的進度,真的太有既視感了。   所以我選擇了敵聯合,那裡是我能"隨心所欲"地活著的地方——渡我被身子,394話
何謂偏差行為呢? 偏差是怎麼定義的,又是由誰定義的呢? 當我們制訂出規範後,彷彿一切都有序可循,生活變得安定了。 但那些規範之外的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我療癒的學員中,發現有不少成年人的童年創傷,是來自於當時的大人們,在事件發生時,只忙著處理問題,而忘記了也要處理孩子們的心情,導致當年的孩子,把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心情帶到成年,成了童年創傷或陰影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學校打架或遭到霸凌…等,老師及家長們,往往都急著將將注意力放在解決行為問題,或規矩建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
Thumbnail
在我療癒的學員中,發現有不少成年人的童年創傷,是來自於當時的大人們,在事件發生時,只忙著處理問題,而忘記了也要處理孩子們的心情,導致當年的孩子,把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心情帶到成年,成了童年創傷或陰影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學校打架或遭到霸凌…等,老師及家長們,往往都急著將將注意力放在解決行為問題,或規矩建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