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特定身分出席某些場合,總是要說說話;才能凸顯自己的存在感、責任感與專業感。不說話好像是自我漠視、不說話好像是自己不夠專業;不說話好像白領人家這筆車馬費!
格友Claralk Chung發表一篇文章:《說唸了書,是否暴露此刻的我的不足》。
在不同職場,都有可能遇到像作者說的;有些位高權重卻不一定是本科專業的人,佔了那個位置,出現在相關場合,《總是要說說話的》!但,說出來的話………
Claralk Chung回憶起,在某場教師甄選,進行高年級數學課程試教時,在場有位考官提問Claralk Chung:「你怎麼不用教具呢?皮亞傑說過,這年紀的孩子.......」,Claralk Chung反思良久:我「為何不用教具?」,而短短15分鐘的教學演示,我又「為何要用教具?」
教具用來輔助教學,讓抽象的理論,以比較具像的型態展現,協助老師講解,也幫助學生理解;可若該單元,並不需要教具輔助教學,或者學生對這個單元的成熟度已達到,那麼考官問話的用意為何?
質疑考生準備不充分?懷疑教學能力不足?顯現自己的專業?沒問題找問題?都有可能!總是要說說話的!!
Claralk Chung還提到,後來有機會到這個考官的班上觀課,反倒是二年級的數學,她也沒使用教具引導;問她為何沒用教具?她說:「這單元不必用啊!」想來,這位考官也只是學校教師,被指定來當校內教師甄選的口試官之一,在什麼位置就要說說什麼話吧,才能定位自己角色的存在感!
格友的文章,讓我想起朋友的慘痛經驗:
國小附設特殊教育班級,每二年需要接受一次評鑑。在一次評鑑中,資料、學生訪談、家長訪談、觀課、輔具、專業治療團隊等等都過關,卻被A教授指定要複評,因為他個人覺得有個小缺失,需要完善;為了這個小缺失,行政與教學都要花時間補強它,同時往後的教學方向也朝A教授指點的方針進行。
隔二年又要評鑑,未料縣府這次聘請的是B教授,評鑑中,該執行的都很完善,本以為這次算是有好的結果,竟然在講評的最後一刻,B教授發言了:「看到大家的教學與資料,了解到這個團隊對於特教工作的努力,不過有個小缺失,希望各位再辛苦一下,朝著xxx方向改進,我們一個月後再來複評一次……」
朋友當場痛哭!這個小缺失,就是二年前的同樣項目;而B教授所提的『朝著xxx方向改進』,那個xxx就是二年前學校最先呈現的,被A教授否定掉的!
所以,『教授』就是那種《總是要說說話的》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