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30課綱 50希望(六)社會設計與敏捷開發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演化與再生。

其次,歷次課程改革的課綱發展,大概都是用瀑布式、不可逆的方式,像同心圓般一步一步慢慢建構完成,才開始和社會溝通。但這時,往往因為體制已成,外人難以置喙,或者稍有意見不同,就會引起激烈攻防。

2030課綱是否可以改採「敏捷開發模式」?第一時間,各個主要結構,包括理念目標、課程規劃、節數分配、實施方式等,都已有初步建議,然後齊頭一起往下發展,左右標齊、前後對正,逐步完善,終抵於成。

而不是像現在的生產線邏輯,一個好了再下一個,然後再下一個....,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到了最後一個發現不對時,因為積重難返,往往就是妥協和遷就,於是每次課綱一端出來,社會總是不盡滿意;歷次的改革績效,也都看法兩極。

社會設計常說「參與,就是最好的溝通」,2030課綱應該一開始就要讓多元觀點參與進來,因為它是一場「社會運動」,不能全由教育學者主導。整部課綱都好了才來和各界公聽會,這種參與不是參與,變成是店家和顧客對產品的爭議,彼此關係並不對等,所以也無法理性平等地對話與磋商。

所以應該是讓大家都變店家,一起來製造商品,當商品完成時,不用再溝通,因為是一起創作的。於是,發展課綱、進行教改的過程,就是調諧異見、衝突斡旋、凝聚共識、建構團隊的過程,此之謂「社會設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