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跨領域學習?上課和課外學習的一些想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何跨領域學習(圖源Bing AI)

為何跨領域學習(圖源Bing AI)

之前大學修課,聽到通識課教授說到跨領域學習,教授從生物科系的領域,來說這件事情

他提到早期的研究為了單純化,因此將區分出不同科目,例如物理、化學、地科、生物,而每個科目又能細分,例如生物就可以分成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這些分類沒錯,因為隨著研究的變多,每個領域知識變更多,要每個領域都精通,需要花上很多時間,因此這樣分類,是合理

但是這也造成知識的切割,例如擴散作用,在生物就和呼吸有關、在化學與溶液有關、在地科和土壤液化有關

因此對於這些有交集的部分,如果能去接觸,能對一個概念,會有更完整的理解,教授鼓勵我們對於其他領域知識保持開放,用不同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不要因為不是自己專業領域,就完全排斥

現在很多研究或議題,也都會需要跨足不同領域,常常會接觸不同領域的人,這時如果能稍微理解這個領域的知識,在討論時也能更順利

⬛大學課程

上大學之後,也有修過多課程,也體會到,從不同領域去探討一件事情的感覺

1例如大家看到八二法則,會想到什麼?

在理財上,常常會聽到20%的人掌握80%財富;在商業,20%的顧客佔了80%的金錢來源,所以集中把握那20%顧客,會比較容易提高收入

而我之前上課時,則聽到有關推薦系統,20%的音樂佔了80%的收聽量,而推薦系統則是依照使用者的喜好歌曲,在剩下80%的音樂中,挑出類似及相關的音樂,推薦給使用者

2仿生科技

有些科技是參考生物界的構造或特徵,來進行設計,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或是探索世界,這就是生物和科技的結合
例如參考植物纖維,做出魔鬼氈;參考鯨豚的回聲定位,做出聲納探測器探究海底;參考鸚鵡螺,做出潛水艇

3以前高中課文有一課是紅樓夢,除了以前人閱讀和分析之外,有其他分析方法嗎?

有一種研究方法,是用數位工具來研究文本,稱做數位人文 例如紅樓夢的作者有曹雪芹和高鶚,兩個人用字應該會不同,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數位工具來斷詞,用統計的方式計算詞出現數,以及詞彙之間的關係,比較兩者使用的差異,這就是數位知識和人文知識的結合,對另個領域有些知識,有利於研究進行,能以新的研究方法來解讀作品

4基因編輯技術呢?

我之前通識課,老師用大家能聽懂的方式,讓許多科系的同學,能了解這個技術,接著就讓我們去找資料和寫報告,可以從很多面探討,例如從技術的效益,從法律政策面,從倫理來探討等,有時和同學討論、以及看一些文章、影音、書等,都可以了解到不同領域的人會怎麼想

一個議題往往會涉及很多領域,因此有一些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知識,可以協助我們從不同觀點去看待一個事情,也了解其他領域的人會怎麼想,促進理解、溝通、思考

⬛課外學習

除了上課之外,也可以主動用各種管道來課外學習

可以依照主題學習,在不同領域中獲得解答

例如幸福的主題,也有很多探討面向,例如貢獻感、人際的平衡、體內激素、冥想的作用、人生價值等,這些就包含醫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

例如時間管理,就涉及很多領域,醫學知識讓我知道每天應該睡多少、數學讓我能用量化時間、心理學讓我如何激勵自己去做事情、哲學讓我思考什麼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一些時間管理的書或文章,也都會從不同面向去探討

目前我學期間比較有空的時候,或是寒暑假,就可以依照主題去學各類知識,有興趣的領域會學深一點,偶爾會接觸些新領域,讓自己有些多元視角

當然對於要學哪些領域?要花多久時間學?要學到多深?這些就看大家的自行決定了

以上是通識課提到跨領域的一些心得,和我的一些思考

大家對於跨領域學習有哪些看法呢?

avatar-img
127會員
354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早上起床後,是頭腦最清晰,可以先做重要的事情,但要從最難的報告開始做嗎?
身為學生的我,常常會思考,學校的課真的能教會我所有東西了嗎? 似乎感覺缺了些甚麼
本書提供許多種讀書技巧,並且用生動方式說明,可以作為讀書的參考
早上起床後,是頭腦最清晰,可以先做重要的事情,但要從最難的報告開始做嗎?
身為學生的我,常常會思考,學校的課真的能教會我所有東西了嗎? 似乎感覺缺了些甚麼
本書提供許多種讀書技巧,並且用生動方式說明,可以作為讀書的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結合科學和社會研究,學生可以豐富學習體驗並深入瞭解不同概念。這篇文章談及如何透過視覺藝術學習自然科學、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社會議題和多元文化以及科技和創新概念進行跨學科教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透過視覺藝術結合科學和社會研究,學生可以豐富學習體驗並深入瞭解不同概念。這篇文章談及如何透過視覺藝術學習自然科學、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社會議題和多元文化以及科技和創新概念進行跨學科教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