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髻:我所看見的那場戀愛

〈髻〉是高中國文白話文的經典選文,前些年我上這一篇的方向,主要是凸顯「髻VS人」的變化,隨著髻著形式不同,母親、姨娘以及琦君三者間關係的變化,最後再探討這段關係中的始作俑者/缺席者:父親並,告訴學生要對自己愛情的選擇負責。

我其實不討厭這樣的上法,但總覺得少了什麼?後來我覺得,少的東西應該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夠完整,沒有把「髻VS人」的變化和情感的變化聯繫再一起談,以致於比較完「髻VS人」的變化後,最後的情意理解比較像是我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而非帶著學生感觸、思考。

過去上〈髻〉的時候常使用的表格

課前思考

今年想重新盤點這一課的內容,試著找出課文的「關鍵理解」。

首先是這一課的寫作手法是「以物寫人事」,透過物件(髻)的變化,琦君寫父母親和姨娘的愛恨糾葛,也寫自己旁觀者的感觸。

在立意(文章最後要表達的意念)部分,琦君的感觸極為重要,他提出的生命大哉問,讓這篇文章從宛若連戲劇的愛情戲,成為叩問生命本質的經典。

因此這一課的課前思考應該是:

一、關鍵學習目標:透過物件的變化反映人物情感,探索愛恨情感的轉變

二、過去學習經驗:以物寫人在國中最經典的篇章是〈背影〉,背影主要是用橘子象徵父親的愛,並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與〈背影〉相比,髮髻代表的是一段變化的人事關係,寫作手法更加繁複;而作者最後想探討的是人世間的愛恨憎痴,和〈背影〉聚焦父愛也有所不同。

課程內容

基於上述的關鍵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髮髻的變化和當事者的情感轉變,第二部分則是身為旁觀者琦君的情感轉變

第一部分:髮髻的變化和當事者的情感轉變

一開始,讓學生閱讀文本,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閱讀的線索聚焦在「髮髻的變化和當事者的情感轉變」,表格整理如下:

髮髻的變化和當事者情感的變化

這個表格整理完後,我延伸出兩個子題,一個是「以物件變化寫人事變化」的寫作手法。這部分在後續的作文部分會提到。
另一個子題是:「母親和姨娘的情感修復是如何發生的?姨娘和母親是否經歷了一個逐漸讓步和和解的過程?時間是否有助於他們理解對方的立場?

關於這個部分,學生的答案還滿有意思的,大致上可以羅列成以下四點:

  • 他們認為老了就沒力氣吵架了,所以就和好
  • 父親的過世使他們不需要再爭風吃醋,所以就和好了
  • 他們長大變成熟,所以能夠互相理解和包容
  • 父親的去逝使他們有機會靜下來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

第二部分:身為旁觀者琦君的情感轉變

這個部分一開始是讓學生從文本進行歸納,寫出琦君的情感轉變,整理如下:

  • (一)對母親依戀極深,但不能理解母親的愁。對姨娘的美麗感到羨慕以及欣賞
  • (二)對母親依戀仍深,而且能理解母親的愁苦,被姨娘的行為氣哭,恨姨娘
  • (三)母親過世後,不再恨姨娘,反而產生憐憫之情

接下來讓學生從文本進行推測,琦君在文章最後一段寫道:

(我)對於人世的「愛、憎、貪、痴,已木然無動於衷。母親去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我問學生:從整篇敘事來看,文章中提及的「愛、憎、貪、痴(執迷不悟)」會是什麼呢?參考答案如下:(題目原始來源:貍想教育/築壩閱讀)

  1. 愛:琦君和母親之間的情感 / 父親對姨娘的愛情和婚姻。💛
  2. 憎:姨娘和母親間的競爭和不滿。
  3. 貪:姨娘對富貴榮華的渴望 / 父親對姨娘美貌的貪戀
  4. 癡:母親對於不爭寵的執著 (這一題討論比較久)

接下來再問學生,那麼琦君為何會走向「木然無動於衷」呢?

這部分學生比較難把他們的感受很清楚的陳述,我們討論修整後的回應如下:

琦君看見父母親和姨娘間的愛恨糾纏最後都安靜落入塵土,沒有什麼事情會永遠不變,因此對於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就不會看得太過激烈,反而能淡然以對。

關於琦君最後的淡然,讓我想起麗明老師曾跟我們分享:現代詩作家最膾炙人口的作

品,通常都是在年輕時完成,那時候對愛恨特別敏感,充滿浪漫情懷,例如鄭愁予。年長後經歷一番風雨,反而把世事都看淡。

這也很像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延伸寫作

這次的課程延伸,我以寫作為主,使用的教材是翰林版的作文:物的書寫

我滿喜歡這份教材的題目說明:

問題(二):物是描述對象,流動的人事、關係與情感是讓故事熠熠生輝的亮點。請以一個物件為主要敘述對象,寫一篇文章,描述這個物件所串連出的情節、觀察和感思。文長 400 字以上。(占 18 分)

運用說明

如果希望學生在國中「能賦予物件象徵意義」的寫作基礎上繼續疊加,那麼用物件串連出的人事、關係與情感變化,就是學生練習寫作的主要目標。

這時候可以用比較有趣的方法跟他們分享最基本的架構:(感謝雅琦老師提供超好的idea)

以手錶來說,如果要用手錶來表達一段情感的變化,就可以這樣寫:一開始當然是有一隻很新的手錶,然後和這隻手錶有相關的兩個人感情必然也很好;接著手錶要有意/無意被放到抽屜,櫃子等(被收起來是關鍵,櫃子也很重要🤣),大掃除的時候拿起來,手錶的表面已經有裂痕,指針也不走了~~,這時要怎麼辦?如果這段感情已經無可追憶,那麼「我」看一看就可以把表收起來,發表一些感慨。如果我仍想挽回這段感情,當然要修復手錶或裝上電池,這樣指針的走動就代表情感的走動了~~

學生成果

一條平平無奇的項鍊,當我在上面刻上了我的英文名字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這個特別的禮物來自一位特別的男孩,他為了我們的感情特地訂製了這條項鍊。
我第一次看見這條項鍊時,陽光照射在它上面,讓它閃耀出耀眼的光芒。背面刻著我的名字,彷彿是在祝福著我們的感情能像這光芒一樣璀璨。我幾乎每天都把它戴在脖子上,不願意拿下來,因為有它在身邊,我感覺自己是被守護的幸運兒,而這條項鍊則是我的護身符。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書桌上書本堆積如山,而我和那位特別的男孩見面的次數也減少了。我們曾經共同慶祝過許多美好的時刻,但因為忙碌的生活,這些日子逐漸減少了。那條項鍊也不再常常掛在我的脖子上,它躺在櫃子中,彷彿一位老人,等待著時光的流逝,等待著世界再次需要它。
當我終於完成了學業,整理了書本的堆積,我重新拿起那條充滿我們回憶的項鍊。它不再像從前那樣閃耀,刻在上面的名字也漸漸淡去,不再那麼鮮明。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物品會隨著主人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就像我和它一樣。我再次戴上它,輕輕地對它說:「謝謝你,但也對不起。」然後,我再次將它放回櫃子中。

我很喜歡這位學生的文章,用項鍊的新舊寄寓一段年少的愛情,同時也寫出自己青春的感思「謝謝你,但也對不起」。

同步推薦學生閱讀的文章是鍾怡雯的〈竈〉,她以竈由新到舊,寫外婆從年輕到老去的事情。(這本書很適合當作文教學範本)

😀 (我是分隔線) 😀 😀 (我是分隔線) 😀 😀 (我是分隔線) 😀 😀 (我是分隔線) 😀

我還滿喜歡自己這次上課的方法,既有一條主線透過物件的變化反映人物情感,探索愛恨情感的轉變,又能在主線之下同時掌握寫作和情感教學;有別於以往我必須把兩塊分開來談的狀況。

剛好這幾天北一女區老師批評108課綱是無恥課綱的言論甚囂塵上,我能理解區老師對文言文必修篇章減少的不捨;對我而言,其實要把白話文上好,有時比文言文更難,白話文突破文字的隔閡,要顧及的層次更深更複雜,也就更不容易處理。

就像看似簡單的〈髻〉,也是要花好多心思,才能把上課內容調整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最後來張圖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