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本身不是個問題。當焦慮升高到使你停滯,而你陷入了困境,這才是問題。
今天會跟大家分享《與焦慮和解》這本書。開啟這本書的緣由,來自於許多朋友和個案的難題都與焦慮有關。抱持著希望可以更了解他們的心去閱讀這本書,卻發現我自己其實也是個容易焦慮的人>"<。由於書本內容很豐富,因此這本書會分解成三部分與大家分享~
故事,開始囉!
2021年,我正在輔導諮商碩士班的第一年,老師讓大家輪流上台報告。聽起來多麼熟悉與合理的事,我站在台上時,卻猶如恐慌發作般的顫抖,再說不出任何話。
「咦?至少以我對自己的認識,跟焦慮應該扯不上邊呀?」
事實上,我會感到焦慮,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焦慮正在影響我。上台感到焦慮的碩士生(就是我),對於上台報告這件事,感到期待無比。然而,上台時承擔著觀眾的眼神、無法肯定自己的發言、擔心教授的評價等等,焦慮一發不可收拾。
身體很神奇,面對壓力時,會促使我們的能力提升;但是,當壓力增加到一個程度後,我們的能力會下降。而使我們能力下降而陷入困境的壓力,可以稱作「惡性壓力」。
作者在這本書的開頭提到了人有多個面向,也就是說,人們面對的壓力事件,以及所出現的焦慮反應,每個人並不一樣,甚至有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你可能既對於變化感到興奮(也就是一個尋求感官刺激的人),又同時認為變化會造成心理負擔。人性是很複雜的!
看到這句話,我感到被作者深刻的同理。原先我以為,喜歡追求變化並不會感到焦慮,沒想到其實我也有可能喜歡追求刺激,同時感到焦慮呀!
同時,我想鼓勵你可以試著想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人呢?作者認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本性,進而去了解我們的焦慮和情緒。面對改變,我們都需要時間和心裡空間來適應變化。
回應作者在書中提到,當人面對壓力時,所產生的焦慮,可能會陷入以下五種困境,今天先來談過度猶豫不決吧!
「我到底要不要跟這位網友見面呀......?」
「A品牌的電腦比較好,還是B品牌呢....」
「今天到底要吃早午餐還是義大利麵....」
「要坐客運回家還是台鐵呢....」
當我們要做出一些決定時,猶豫不決可能會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讓我們站在置物架前打量許久,或是拿著菜單思索,直到身旁的友人感到不耐煩、強迫我們做出選擇時,才終止這些選擇困難的情境。(絕對不會只發生在天秤座身上的選擇困難!)
害怕失敗、擔心決定的後果無法承擔,使我們裹足不前,這是過度猶豫不決的「症頭」之一。簡單來說,猶豫不決是我們太害怕做出「失敗」的選擇,或是我們認為沒辦法承擔失敗的後果。
作者提到,其實所有通往成功的途徑中,也包含了「失敗」。
當你嘗試了某些事物卻沒有得到希望的結果,而你若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去應對這種狀況的,這就能給予你嘗試做出決定的力量。
當我們這麼思考時,或許會發現,正在大腦兜著轉的,盡是那些極度負面的結論。而思考其他可能的結果,能幫忙我們拓展腦中的可能性,也告訴自己:「事情不一定如我所想的糟糕透頂!」
每當我們遇到困境變裹足不前時,我們的大腦可能會將那些未知的恐懼和失敗解釋為極度恐怖的情形。然而,作者提到,當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時,大腦也需要將這些情況解釋為沒那麼恐怖的情況。這是一個訓練大腦思維的方法。
當你能夠認識到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行動也有其價值時,就能幫助你的大腦去將那些不確定的情況,解釋為比較積極或沒那麼可怕的狀態,而不只是讓你腦中的警鈴大作。
難道通往成功的路上,就不會有失敗嗎?當我們去挑戰這項信念時,就會發現,成功人士在成功的冠冕背後,一路走來是一連串的挑戰、抉擇,以及數不清的失敗堆疊而成。「只有輸家才會失敗」這個信念或許深藏我們內在已久,以至於每項抉擇之前,我們都以為需要非常精準的做出最好的抉擇。
焦慮的人有時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感到脆弱,即使這意味著變得孤獨,或者孤立於同儕之外,會阻礙他們事業的成功。
原先,我們為了成功而戰戰兢兢,殊不知這些戰兢恐懼,推的我們離成功更遠。
作者也提到了另一個概念,也就是「成長心態」與「固定心態」的差別。
成長心態指的是,一個人相信透過正確的練習,便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固定心態則是認為能力是固定的,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變得更好。
大家還記得上述上台報告緊張到雙腳發抖的我嗎?兩年後的我可以在多人面前侃侃而談,這並非我有多麼資優的能力,而是當時儘管我超害怕上台,我仍相信自己可以透過練習,幫助自己熟練上台演講這件事。這就是成長心態的力量。反觀,若我認為「我就是一個社恐仔,不可能再度上台講話!」,那麼我可能沒有機會讓自己成長與改變了!
心理和行為的轉變是齊頭並進的。當你開始改變行為(即便是很微小的行為),你就會覺察到各式各樣的想法也都開始發生變化了,甚至包括了你對自己的看法。
作者認為,透過減緩呼吸的方法,能夠自動減慢心跳速率,這時候,平靜便會隨之而來。Youtube平台上有許多幫助穩定呼吸的引導語或音樂,推薦大家搜尋關鍵字「正念呼吸」或「呼吸冥想」,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音檔,讓自己透過呼吸的方式,降低身體的焦慮反應。
將每件需要完成的事情列出,並為自己設下採取行動的時間和地點,讓大腦和身體養成習慣。舉例來說,每次選擇要吃什麼時,若超過五分鐘,則規定自己去吃一間自己熟悉的店家,以避免在選擇「吃什麼」時猶豫過多的時間。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獲得一些成功經驗,以避免我們不斷經歷失敗而放棄,而這樣的彈性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也就是說,在一切準備妥當和完美之前,我們可以先讓自己嚐點成功的滋味。舉例來說,當你決定要創業之前,可以先透過親友或擺攤的方式銷售自己的商品,來增加自己的成功經驗。
在所有的嘗試過程中,都需要承擔這件事情可能會有不符合預期的結果。然而,這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從經驗中得到/學習了一些東西。
就算結果不如預期,我也可以了解到當初的點子行不通。
這就是「嘗試」在整件事情中的價值呀!我們或許有機會享受嘗試過後的好結果;我們也可以透過行動來阻止自己左思右想。最終,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定睛在結果的失敗與否,而是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與方式,好讓我們知道如何向前行。
至於,如何不再受困於猶豫不決中,仍然需要自己的察覺,以及自身的嘗試。若有任何疑問可以留言告訴我!
謝謝你們看到最後~祝福大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