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跳脫追逐成功的困境:尋找真正的滿足感

人的一生好像都在不斷的追求,追求新的目標,追求更大的成功。不斷的追求的背後,代表著我們沒有辦法得到持續的滿足感,就如同肚子餓這種生理需求一樣,吃了食物之後會感到飽足感,但一陣子之後,肚子又會開始餓了,迫使我們又需要去找食物來填補肚子,這是人類為了持續繁衍的進化結果。《重啟人生》一書的作者Arthur Brooks用來三條公式來說明為什麼我們無法獲得持續滿足感的原因:

滿足感=持續獲得想要的東西

成功=持續擁有比別人多

失敗=不如人

這三個公式,讓我們不斷的追求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一旦面臨衰退時,內心就會恐慌不已。但花無百日紅,我們不可能一直成功下去,總有一天,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我們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那麼優秀的事實。Brooks在書中改寫了上面的公式,告訴我們如何調整心態來面對衰退。

滿足感=你擁有的÷你想要的

這一個公式與上述第一個公式:滿足感=持續獲得想要的東西,最大的不同是,我們要去縮小我們想要的東西,也就是我們需要控制我們的慾望,否則我們會陷入毫無止境的追求擁有。而我們的不滿足感,通常來自我們的慾望,因為我們想要的,永遠超過我們所擁有的。當我們慾望越高,滿足感會越低。Brooks在書上舉了一個例子:50 歲開賓士帶來的滿足感,不如30 歲開雪佛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現在想開法拉利。

接著,我們必須要問「為什麼」,而不是「有什麼」?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告訴我們,如果要釋放真正的潛能與快樂,就必須了解自己深層的人生目標,不再做無法達成那個目標的事。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把時間用在追尋人生「有什麼」上,例如我們想要有受人尊重的頭銜、大的房子、名牌的包包、手錶等。但我們通常要到我們生重病,或是即將失去生命時,才會注意到對我們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Brooks指出:在疾病或失去中存活下來的人,大都會體驗到「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因此罹癌後活下來的人,快樂程度通常勝過屬於同年齡、但不曾罹癌的人。當你去和這些人聊,他們會告訴你,以前讓他們感到煩惱的瑣事:不論是財產、金錢焦慮或和不當的人際關係,已經變得不在乎。在鬼門關前走一趟,會讓人看清自己所真正在乎的事物,但我們真的要到達鬼門關門口,才會覺悟嗎?

當我們能夠真正的覺察出什麼才是對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與事之後,我們應該再次的審視我們的願望清單,那些是因為世俗所定義的成功而放在上面的項目,哪些是對我們真正重要或在乎的項目?Brooks要我們自己做這樣的練習,然後刪減掉那些用來展現給他人認同的事物,只專注在讓自己內心真實快樂的項目,我們自然會獲得真正的滿足。

最後,Brooks建議我們要往「小」修練,這是要我們關照生活中的小事,從這些小事中來產生滿足感。他在書中提及一行禪師的詮釋:「洗碗時,洗碗就好。」這句話的意思是洗碗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洗碗。因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進行吃飯、洗澡這些例行工作時,我們不是在重溫逝去的過往,就是在「被吸進(只存在於概念中的)未來」,就是無法專注在手上進行的工作。這是目前「正念」所倡導的,專注在手上的工作,不要分心。

正念練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我們已經習慣於邊吃飯邊滑手機,邊洗碗邊聽音樂。我目前每週會選擇一至兩天來作為正念練習日,在那天時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分心,感覺非常不一樣,但真的非常不簡單。

來源: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