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幸福綠皮書》談愛你是最無須猶豫的決定

raw-image



  「綠皮書(Green Book)」,是美國在種族隔離時期,記載對黑人友善場所的旅行指南,幫助非裔美國人應對種族歧視和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這些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


  本片講述非裔鋼琴家Shirley(馬赫夏拉·阿里 飾)為了從紐約到南方保守(歧視)的各州巡迴演出,雇用了一位先前在酒店上班,專門「處理」事情的專家Tony(維果·莫天森 飾),擔任保鑣兼司機。相較於黑人的Shirley擁有雙博士、屬於中上階層、儀態溫文儒雅、重視禮節;Tony則是一位義大利裔、中下階層、粗鄙、不拘小節、歧視有色人種、不會表達情感的白人,這樣有趣的組合顛覆了我們對種族歧視的標籤。而電影便是描述這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種族、價值觀的兩人,在路途中逐漸相互理解、包容、成長的故事。


  Shirley的內心是孤獨與矛盾的,在台上表演的他能夠獲得跨種族(白人有錢人)的讚賞,但下了台,卻依然必須受到社會普遍對種族的歧視(例如:將白人使用的廁所與有色人種的分開,但明眼人都知道有色人種的廁所既不舒適又不方便)。Shirley這種既黑又白、既不黑又不白的狀態,讓他顯得孤獨,一方面無法融入白人的上層社會,二方面也無法融入黑人的社群,因此沒什麼人能夠真正理解、或試者理解Shirley。那種與社會主流相反的價值,又無法獲得他人理解的無奈,若不認知到自己的獨特之處、不敢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到南方演出、為了上廁所來回一小時),對於「偏見」,有權者與受壓迫者便永遠視之為理所當然。


  Tony身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一出生的膚色就決定了他被社會觀看的方式,但當他逐漸深入南方時,也體認到歧視是無所不在(例如:規範有色人種晚上不得出現在小鎮上、東西不賣給有色人種等)。其實Tony義大利裔的身分,在白人主流的世界中,也不算「純粹」的白人,在中下階層討生活的他,某部分或許更像是個黑人,Tony同樣也不黑不白。


  富有情感的Shirley,逐漸影響了Tony,最後Tony也學會了在信上自然表達情感(愛你是最無須猶豫的決定)。寫信不再只是寄出跟收到,或者說不只是寄出跟收到一張紙,而是那裏頭的溫度。而Tony也影響了Shirley,「工作就好好工作,笑就用力笑,吃東西就當成最後一餐來吃」(不過我想真正的最後一餐是食不知味的吧),Tony樂觀、勇於表達(唬爛)的個性,讓Shirley體認到中下階層的知足常樂,一種有趣而非意義的生活。


  世界是很複雜的,純粹的黑與白只是個理想,因為黑白之間,更多的是灰色地帶,規矩總有例外,例外凸顯了世界的複雜。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獨立的,都有與他人不同(黑)的部分,但我們總是很容易以偏概全的認為(知),就像我們都認為白人就是歐美、歐美則認為黃人就是中日韓,忘了世界還有幾百個國家、幾百種膚色、幾百種的語言。


  那麼,我們如何放下偏見?或者意識到自己的思考其實是個偏見?除了開闊自己的眼界之外(旅行、看書),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的思考造成他人的「痛苦」時,便是偏見思考的顯現。例如:不同意同性婚姻合法化,其結果便是讓同志沒有合法追求幸福的權利,讓同志活在歧視的痛苦中。


  「成功靠得不是暴力,是尊嚴。」當社會的主流還不接受某種價值、信念時,最好的方法便是將它「活」出來;先從自己改變起,而非一味要求他人遵循、相信。這需要勇氣,因為可能全世界只有你一人這麼認為,但難道平等、正義等價值是從伊甸園的亞當就有了嗎?即便孤掌難鳴,但只要堅信自己的信念,勇敢的行動,相信他人能夠逐漸理解、看見信念的好,便自然而然地會轉變原先的偏見。就像推廣某種文化,不是一直說某種文化價值有多好、多神奇,而是真正活出一個好的文化價值,讓他人願意產生興趣接觸、理解。又或者一位好的建築師不是說了一口好建築、設計多炫的建築,而是將自己的生活設計得讓人願意相信建築的好,讓人發覺相信建築比不相信建築的人擁有更美好的人生,相信建築成為最無須猶豫的決定。

2019/1/2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