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眼與心》談繪畫是實在而不現實,觀念而非抽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suivi de notes de travail, 1964由Claude Lefort編輯)等。在《眼與心》梅洛龐蒂試圖以繪畫藝術走出從笛卡兒以來身心二元論的格局。並打破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現象學「所有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的「思」與「所思」的二元框架。轉向由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身體知覺出發,取代笛卡兒「我思」的主體概念。梅洛龐蒂認為,所有意識都是「知覺意識」,所有哲學問題內容應該重新被置放在「知覺」作用下加以檢視。那麼,如何以繪畫藝術做為視覺知覺認識的進路?


  首先,梅洛龐蒂形容繪畫藝術的創作過程:「在可見物無復記 憶的根基中,有點東西在騷動,被點燃了,烈焰席捲了畫家的身體,他所畫的每樣東西都回應這種刺激,他的手『不過是某個陌生意志的工具。』」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不是透過智能(intelligence),而是透過直觀(intuition),一種非思性的思考(相較於繪畫,音樂較為智能所掌握)。接著,梅洛龐蒂以胡塞爾的〈幾何學的起源〉為例,認為畫家的工作,便是在這種前無古人表象的第一次視覺直觀出現後,掌握此直觀並賦予直觀落實的表達方式。將此視覺直觀由主體知識,成為客體知識。


  英國雕塑家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 1898-1986)說:「所有的藝術都應該有某種神秘,引發觀者的問題。」


  在直觀下的繪畫,畫家不是在人的世界或活人的世界思考創作,而是與死人、與未來的人創作狀態共存;在那尚未受到智能影響的世界下創作。在作品出現後,才引發觀者透過智能(語言、概念、邏輯等)思考作品的意義。智能的文字書寫便成為作品觀念具體、肉身化。「肉」不是物質、不是心靈、也不是實體,而是不可見、可見的襯裡。故畫家以成為第三人稱的他人存在為目標,一種以讓自己的作品、部分的自己「成為任何人」、「生活在他方」為目的的分裂生命。


  回到知覺經驗,繪畫透過視覺知覺被認識。然而,何謂身體(視覺系統,如:眼球)與視覺的關係?梅洛龐蒂認為:「視覺不讓眼球運動先行於它出現。」雖然視覺先於運動,但視覺與身體(視覺系統)運動是不可分的;視覺依賴身體的直觀,而非智能下的視覺思維。故視覺分為二種:一種是透過智能反思下的視覺,另一種則是直觀下實地發生的視覺。身體於是成為了既是能見者(voyant)又是可見者(visible)的存在。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在《思想與運動》中說:「藝術家並不需要分析自己的創造能力,那是哲學家的事。」因為創造是直觀的能力,分析則是智能的能力。故哲學作為一種智能的運動,哲學宣言將永遠停留在宣言的階段,而無法深入繪畫史的「肉」與「神經纖維」內部,無法解放歷史的超驗性。故要找到繪畫的肉,靠得不是哲學,而是繪畫自身。繪畫將視覺不可見的事物,變成可見的存在,如:畫出擁有世界的量感與浩瀚感。繪畫將事物變成景像,又將景像變為事物,將我自身變成他人,又將他人變成自我。在彼此的綿延中混搭侵越,相互影響、關係。


  《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說:「實在而不現實,觀念而非抽象。」


  直觀的實在與智能的觀念是不同層次的。實在不是現實,是虛擬的存在,而畫家正是透過直觀精確的掌握視覺知覺來描繪。因此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說:「誠實無欺的是藝術家,說謊的是相片,因為,現實中的時間再不會停止。」繪畫反映的知覺,是運動中的知覺、精確的知覺、動態的知覺。從顏色、動作、光影等,描繪出物在連續、綿延、整體的時間下的運動(如:凝視一幅畫看見深度),而非在時間之外暫停的運動。梅洛龐蒂認為,直到世界末日,繪畫都不會被完成。因為繪畫是為了世界而存在、成為世界而存在,它持續讓人們有透過繪畫思考與提問的可能。

2021/6/16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第一隻眼是客觀之眼,第二隻眼是觀心之眼,第三隻眼是天眼,即以上帝視角觀看的眼,如此依經典上所分別之肉眼、心眼和天眼。今天要用什麼眼投票呢?
Thumbnail
「時間看的到嗎?」這個一般人眼中看似哲學的大哉問,在創作者眼裡,或許是個尋常不過的創作主題之一。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第一隻眼是客觀之眼,第二隻眼是觀心之眼,第三隻眼是天眼,即以上帝視角觀看的眼,如此依經典上所分別之肉眼、心眼和天眼。今天要用什麼眼投票呢?
Thumbnail
「時間看的到嗎?」這個一般人眼中看似哲學的大哉問,在創作者眼裡,或許是個尋常不過的創作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