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為什麼愛到情深處會突然減弱?

要維持一段完整的關係,光有愛是不夠的


貝克被譽為「認知治療之父」,他一生致力於研究憂鬱症的本質,是二十世紀中極具影響力的心理諮商學家。


他認為影響情緒的主因,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情境的解釋,也因此,人們是有能力透過澄清,與再次評量後,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何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能享受生命,「只有愛永遠不夠」便是貝克以認知治療為概念,寫給伴侶的一本書。以下是我整理出書中的十個重點:


1:伴侶是你最親密的親人,並且有權依賴你,做為堅定的支持者與擁護者。因此,將對方視為知己和好友,會培養你們關係中有愛的部分。


2:誤解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伴侶之間的憤怒,通常是因為雙方帶著偏見與錯誤溝通,去解釋對方的行為,但其實這些歧見都是可以克服的。


3:假如伴侶雙方皆對改善關係,負起完全的責任,並採取一種「沒有錯誤,沒有責備」的態度,那麼,他們將聚焦在真正的問題上。


4:我們無法看透別人的心,當高期望受挫時,我們很容易對伴侶的心態,做出負面的評價。認為對方「應該」要理解自己,其實是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別人身上的傾向。


5:不要相信自己的讀心術,讀心術會造成不正確的推測,進而導致無謂的不安,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6:當我們沉浸在某種情緒狀態時,我們對於「別人對我們的感覺」,很大程度會流於自己獨斷的推論,也就是所謂的「妄下結論」。


7:即便是相愛的伴侶,也會因為錯誤解釋而兩敗俱傷。爭吵的原因,不是由於言語或行為本身,而是他們通常相信「對方應該更了解我」。


8:偏見不僅會扭曲我們對他人的解釋,也會扭曲我們對自己的解釋,他們傾向運用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而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做出不合理的負面解釋。


9:痛苦的伴侶關係,往往對彼此的想法存在著偏見,他們認為自己的信念是真實的,即便對方做了許多事情,也會被用負面的思考力量來解釋:「他不可能做對的事情」。


10:當伴侶關係深陷「溝通不良」時,往往會強加痛苦在自己或伴侶身上,因而陷入失望與衝突的惡性循環。但其實,思考上的「自我挫敗模式」,是能夠被矯正的,觀點的改變,會帶來感覺的改變。





✨感想:


你將自己的伴侶關係視為「有麻煩」還是「有默契」呢?


大多數「為關係所苦」的伴侶,他們與憂鬱患者一樣展現出相同的思考偏差,也就是「認知扭曲」。他們傾向聚焦在婚姻中哪裡出了錯,卻忽視婚姻中美好的地方。


要營造快樂的人生,請用祝福代替無語的控訴,以積極代替消極來跟自己或伴侶說話,在親密關係中,有時候光有愛,可能還不夠,唯有持續的覺察跟同理,我們才能懂得換個角度,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能夠攜手相伴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該去哪裡,該通往何方?如果你經常陷入無助迷惘,我想說的是,答案就在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不進入內心,你便一無所獲。我是Citta,是一名瑜珈老師,也是氣功老師,我很喜歡「心」這個字。而Citta這一字,便是源自梵文,意指心智,意識,我把它當作我日後的名字,然後提醒自己,永遠都要回到自己的心。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