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使用說明書
其實回到最表層的處理焦慮方法,如書中提到包含:「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事物觀點的改變」,雖然老生常談,不過深究也有其問題,一般人工作占據生活一大部分時間,常態性加班、輪班、On-call 等模式下,健康生活談何容易。再者如《焦慮世代》一書提到:
目標是完全接納:無論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必須接納。這個概念清楚體現在佛教的新自由主義變體中:讓失業者或雇員練習正念,藉此直接將剝削、混亂與羞辱「從體內呼出」。這種練習長期以來受到佛教徒的質疑,這些佛教徒都將社會批評的概念理解為道德實踐。—《焦慮世代》
換句話說,「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雖然是「事物觀點的改變」一個核心的觀點,不過如果面對不公不義,也無力改變,那麼是否會被上位者灌輸「應該接受無力改變的事」,最後成為習得性失助?畢竟「接受」比起「改變」、「反抗」容易。
有力的研究證據顯示,認知行為療法、正念、以及接受與承諾療法,可以有效治療廣泛性焦慮症,而且與藥物治療不同的是,它們的效果會持續到治療期間結束後一段長期的時間。話雖如此,當人生變得不盡理想時,廣泛性焦慮症確實就會捲土重來,因此你可能會進行不止一次的治療。
至於關於「存在性焦慮」最相近的應該是「廣泛性焦慮症」,不過雖然我們知道滑手機、喝酒等是不好的處理焦慮方式,而運動、找尋意義是好的處理焦慮方式,但對於「存在性焦慮」而言這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存在性焦慮」就像BGM或海邊的海浪聲,平常不容易注意到,但當夜深人靜時,海浪聲就特別明顯,而你知道不論好的或壞的處理方式,都只是暫時將海浪聲蓋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