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出現了"輕躁期”的現象,幸好有親人的提醒,喚醒我的病識感,立刻在藥物上作了調整,讓病情沒有往令人害怕的"狂躁期”邁進。 然而,緊接著父親突乎其來的急性腦中風、住院、離世…,"憂鬱期”悄悄地向我叩門。 這些日子以來,我與"憂鬱”共舞,跳著一來一往的雙人舞蹈。 但很感恩的是,因著過去與它作戰的經驗,透過前面《自助篇》所提的方法,我總能從敗部復活。 我沒有容讓自己在每回合的憂鬱裡太久,因為我知道若被它俘虜過久, 我很容易就淪陷了,接下來就是一天又一天的躺床, 連吃飯、 洗澡 、上廁所…等日常都要掙扎…
我自認是躁鬱症的老鳥,懂得要避開復發的因子,怎麼會這麼不小心讓十多年穩定的病情出現變化呢? 透過《你能成就的 ,比想像的更大》這本書,我接觸到”能量(精力)帳戶”這個觀念,我檢視過去幾年的生活,覺得自己真的蠻辛苦的。雖然看起來我好像做了不少事,帶小組、當講員、作見證、成立了身心症共讀小組、建立了”與身心共舞”的部落格/粉絲專頁、YouTube、Pocast….等。 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內向的我要把自己推到台前演講;不擅長寫作的我要絞盡腦汁完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對電腦不靈光的我經營自媒體門檻很高,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自學…。我長時間處於壓力之中,身心疲乏而不自知,我跑在上帝的前面,不斷往自己的目標及別人的期望前進,卻忽視身體已經超載。
什麼是能量(精力)帳戶?
經過這次情緒波動的洗禮(我不稱它為復發,因為比過去的情況好很多),我深深覺得能量管理,對身心症病友實在太重要了! 好好的控管自身的能量帳戶,不僅可以讓我們的情緒穩定,更能預防身心症的復發。
所謂能量帳戶的基本概念是每個人的能量(精力)總值基本是相等的,而且是有限的。我們要去了解什麼活動會造成自己的「能量的消耗」或「能量的儲存」。 例如: 社交對內向者來說是能量的消耗,而對外向者卻是能量的儲存。 所以,能量的消耗和儲存是因人而異。 每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要"有意識的”去考慮消耗自身的能量。 能量帳戶就像我們在銀行的存款,不明智的管理會造成負債。
認識大腦活動與能量消耗
這本書刷新了我對大腦的認識,原來大腦每日消耗身體20%的能量(大約是320卡的熱量),是身體使用最多能量的部位。當思考越有挑戰、繁雜性的事物時,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史丹福大學一項壓力研究發現,國際象棋選手比賽,一整天之内消耗的熱量可以多達6000卡,他們的壓力反應是與職業運動員相似。 這些資訊讓我了解到腦在高度的使用下,對人體能量消耗和壓力是如此的大! 我才明白為什麼常覺得自己甚麼都沒有做,卻感到疲累! 原來我一直都在使用腦力、消耗能量! 這讓我想起精神科醫生曾跟我說過,躁鬱症使我的腦很活潑,也就是所謂的腦神經衰弱。在生活上,要注意活動的安排,特別是晚間,因為會影響睡眠。 另外,我也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腦中的亂竄的思緒及負面想法的反芻常常讓我感到不勝負荷。 我必須刻意地將心思意念都集中於上帝,竭力進入祂的安息,才能讓我快爆炸的腦得到舒緩。
我如何運用管理能量帳戶讓病情回穩?
在這段恢復期裡,我將日常作息與活動列出,去標示儲存能量(+)或消耗能量(-) ,並給予分級。我的重點是維持兩者的平衡,目標是避免長期負債。
這次的憂鬱情緒消耗我很多的能量值,睡眠也發生了變化而開始失眠。所以,原本已經戒斷的安眠藥就開始進場,先讓自己有基本6個小時的睡眠,以免產生更多的能量消耗。接著,我停下一些消耗能量的活動,例如: 部落格/粉絲專頁、Youtube & Pocast停更,避免非必要的社交(但維持不超過負荷的人際關係)…等。並且,每天盡量只做1~2件消耗能量的事。然後,在生活中增加喜歡的活動,例如: 運動、親近大自然、聽音樂…等儲存能量。另外,我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學習慢活”。 我的身體已不似以往,過去的步調對現在的我來說太快了,會讓我心悸、緊張、甚至胃痛。我接納身體的變化,就讓生活慢慢來吧!
知道自己的限制,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
我想大家都聽過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都是"0",沒有這個"1"後面加多少"0",還是"0"。 我覺得對於病友來說,穩定的情緒就是那個"1"。 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去做對身心健康有益的事,而管理自身的能量是其中之一。 在這裡我想表達的不是我們需要精打細算的使用自己的精力,完全不能去做有意義、有使命的事。而是,要懂得在自己的限制上"量力而為",也要懂得"量恩而為",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祂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哥林多後書12:9)。
在休息大半年之後,我在這裡重新出發了! 而這次我不再像以前給自己壓力,設定排程,逼迫自己多久要發表一篇新文章。 我給自己立了身體能量的界線,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不累垮自己。 有了穩定的情緒,夢想和異象不會那麼容易夭折,更可以走得更遠。
參考書籍:
《你能成就的 ,比想像的更大》葛·霍莉 著, 道聲出版社
歡迎至我的"與身心症共舞"FB紛絲專業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LivingWithMental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