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N種教學法寶】108課綱上路後,什麼才是課堂中最重要的事?

raw-image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壹、108課綱帶來的轉變

    在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必定對核心素養一詞印象深刻。這是108課綱最主要的精神,也是教師面對新課綱最重要的挑戰。無論是制度方面的多元選修課程;教材方面的跨科共備;或是教學現場的翻轉教學,其目的都是為了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帶領學生朝全人的方向發展。

    核心素養更直接地改變了考題的樣貌。以國文科試題來看,選文方面篇幅變長、題材跨領域、扣合社會脈動;題型方面,出現了圖表題、雙文比較題、生活情境題等過去較少出現的類別;而考點更從傳統的形音義與國學常識,挪移至文章主旨、內容應用與邏輯推論的方向。

    基於上述轉變,在課文解說之外加入大量閱讀、討論與活動,甚至想方設法將國文與其他領域結合,自然成為第一線國文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著力點。然而,理解了核心素養的精神之後,老師們心中的另一個困惑可能是:「閱讀素材五花八門,各種新式教法紛然併陳,108課綱解除了傳統教育的緊箍咒,但過於多元的選擇反而讓人無所適從。究竟,在新課綱上路之後,什麼才是國文課堂中最重要的事?」

 

貳、「老師,我能不能看自己想看的書,不要上課?」

    十三年前,在某班的國文課堂上,坐在第六排第一個位子的學生桌上放了一本《商業週刊》,舉手問我:「老師,在你的國文課堂上,我能不能看自己想看的書,不要上課?」他是一個安靜乖巧的孩子,問出這個問題並非挑釁,那時的我,雖然暫時處理了他的提問,「疑惑」卻也在我的心裡生了根:「問題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幾年後,我在教學上做了一個嘗試:每節國文課,利用前五分鐘介紹一本好書,不是「加強語文知識與能力」的那種書,而是「對我的人生真正產生影響」的書。我很誠實地告訴學生我遇過的人生困境,再說明這本書如何影響了我,接著,把這本書傳下去。通常,傳到一半就卡住了,因為有學生忍不住開始讀起來,下課時,沒機會看到書的學生還會到前面來抗議,甚至跟著我到圖書館把書借回家。

    上述經驗給我的啟示是:學生其實不是不愛閱讀,也不是對人生沒有想法,面對浩瀚的書海與令人焦慮的未來,課本裡的古人和古文離他們太遠了。學生需要的是個引路人,這個引路人必須有能力看見他們正經歷或馬上會面對的難題,將古人的經驗與現在作連結,並且篩選出適合的書籍,引導他們自主學習。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八年前那個學生,他不是不喜歡國文,他只是希望這些教材能對他的人生產生幫助,不僅僅在未來,更重要的是現在,現在就要看見未來。這個發現正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所說的,在現今的課堂上,要傳授給學生的是:「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參、「價值感」就是課堂中最重要的事

    那麼,面對未來,學生最需要的能力又是什麼呢?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孩子最需要的能力:跟你無法控制的世界相處〉[1]一文中提到,過去人們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自然而然能接受結論式的教育,但孩子面對的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一個權威瓦解的時代,「沒有一套思想是可以不被懷疑的,年輕人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應該信什麼。」也就是說,他們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再換句話說——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告訴學生「你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帶他們思考:「我想要相信什麼?為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價值感就是未來教育的心法,無論課綱怎麼改,教材怎麼變,教法如何換新,教師都應該不斷問自己:「我這樣教、這樣做,要帶學生面對的未來是什麼?要他們思考的價值又是什麼?」

    綜上所述,在108課綱上路之後,國文教學現場應朝下列方向發展:

一、課堂教學重心:從課文主旨朝向篇章議題挪移。舉例來說,在上韓愈〈師說〉時,重點不能只放在闡釋「從師問學很重要」這樣的文章主旨上,而應該再提高一個層次,從「教師在學習上扮演的角色」這樣的議題切入,舉凡「AI是否會取代老師」之類的時代趨勢,都可以成為課堂討論或寫作教學的素材。

二、教師教學角色:老師應該要從作者代言人這樣一個解釋者的角色,轉變為閱讀引路人的角色,透過大量課外資訊的蒐集與篩選,帶領學生進入議題的世界。

三、學生學習重點:應該要教學生從精讀課文轉變為懂得如何抓出作者的思考脈絡,這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108課綱鬆綁了教材與考題,卻也帶來不少焦慮;換個角度思考,這樣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不正是未來社會的真實樣貌?無論時代怎麼變,想要變得更好是每個人不變的渴望;無論教材怎麼改,帶學生看見價值與意義正是每個位教育工作者努力向前的理由。

●本文亦發表於龍騰《技高國文焦點報》第44期。


[1] 推薦書籍:李松蔚,《為什麼都是我的錯?》高寶,2019。

本書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心理學講師與網路專欄作家,他擅長以理解代替說教,用與眾不同的觀點與更高的視角觀看人際互動與未來社會。特別推薦老師們閱讀〈孩子最需要的能力:跟你無法控制的世界相處〉這篇文章,文章預告了二十年後的社會樣貌:以「存在」為主題的空虛、頹廢、迷失、死亡與失去價值感。作者的觀點能帶我們看見未來世界的某個樣貌,有了這樣的理解,身為引路人的教師才知道要帶領學生克服哪些問題,以及創造哪些希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