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每一場大戰,都會影響到沒有參戰的其他國家,對貿易、物價的傷害都很大,之所以沒人講,是因為主要參戰國家不在乎。現在沒有這回事,加上光電半導體需要各種不同元素,非洲出產的礦區,掌握在誰的手上就很重要了。這裡就又回到國力的考驗,你派遣出去的軍隊到底有沒有戰力?幾乎都沒有欸,很悲哀的事實是,冷戰後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沒有遠征海外的戰力,扣掉美軍之外,目前知道還算出手狠辣的,就俄國跟法國,說中國的就別鬧了,之前鬧出的笑話不夠大嗎?
筆者知道,很多人看這標題,想知道的是戰場怎麼打,但說真的並沒有那麼重要,舉一個例子,要打造無人機產業鏈,很難嗎?
其實不難,你願意砸錢的話,要自製堪用、好用的絕無問題,就算你要全部去中國化都可以,成本較高罷了。
所以如果這麼簡單,為何沒有看到哪個國家,準備打造數萬台無人機的生產鏈?各位有沒想過,這就跟彈道飛彈洗地一樣,若這麼簡單,中國為何沒有每年量產個幾百枚來洗地?若登陸如此單純,解放軍怎麼不開啟每年10台大型登陸艦的造艦計畫?
事出必有因,一個如此簡單到愚蠢的好點子,竟然沒人想到,鐵定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因素。
以伊朗為例子,見證者136中型無人機被證明很好用了,手工打造一台的成本,換算美金大概2萬,需要3人工時2周。攤開一下,中國要比照辦理,找幾萬人來開工,砸幾十億下去,想要半年內弄出數萬台無人機海,不難吧。
所以到底為何俄國沒有這樣做,烏克蘭也沒有,反倒是儘量開放民間自產,發揮最大的競爭力,將其活性化,軍隊只根據需求採購即可?顯然是這樣效率反而比較高。
這麼說好了,無人機很好用,淘汰也很快。飛行器有無可避免的問題,全重跟燃料、引擎有關,會導致滯空時間、攜帶炸藥量各種因素改變。說穿了,就是想要破壞威力大,速度想快,引擎推力要夠高,當加上燃料的全重增加,需要的推力也就更高。
而無人機雖有很多模式設定,除非遠端遙控,或是AI設計夠精美,太過單調的中長程飛行,被攔截太容易了。而反制的手段越來越多,除了干擾槍外,現在還有用小型無人機去攔截撞擊大型的研究,總之就是CP值會變動。
這還不提可以取得的晶片,想要精準度高,你拿不到夠好的還不行,理論上用家電的也可以,就定位不夠準。高階晶片現在一個個被控制,你真的以為俄中說自製,就可以自製的出來?曉得俄中兩國的電子技術到底怎樣來的話,應該會想把某些人掐死。但這也代表,真正的技術還是掌控在美國人手上,想不想這樣做看的是成本。
筆者要說的是,有些人會異想天開,覺得人手一支刺針跟反坦克飛彈,就可以城鎮戰無敵,解放軍洗脖子等著吧。想太多了,就跟以為中國飛彈可以精準洗地的人一個樣,現實就是烏克蘭戰場,都是好幾發才打掉一個落單目標,在戰場上想要單挑,透過低配武器打掉高階裝甲,難度很高的。現代戰爭打的是系統戰,還記得俄軍前幾個月吃鱉,一整營的裝甲被幹掉的影片流傳嗎?就是過於自信,以為找到了破洞,就可以大舉進軍。
狀況就跟烏克蘭在2023年底,取得西方武器後想像著可以打穿俄軍防線,一日千里直抵海岸一樣美好。當時怎麼失利的?身陷雷區,極度欠缺排雷工具。烏克蘭不知道,難道俄羅斯不知道?當然知道啊,所以在烏克蘭發起反攻前,莫斯科就在華盛頓下很多功夫,阻止任何可能的快速排雷工具,以及可以整片掃平的集束炸彈出貨。
所以戰場根本不是在烏南,在華盛頓那些政客,聽信若出貨可以打穿防線的武器給烏克蘭,俄羅斯失敗太快就會用戰術核武的那批人。
所謂的決勝千里之外,在現代戰爭中的意義更大,道理就在此。因為已經沒有幾個國家,有能力單獨研發出戰術突破性極高的兵器。用數字化的表達就是,戰場前線上面如果有ABCDE五個點,每個點的防禦力設定都是100,我們研發一款最新的兵器,可以讓攻擊力從原本打不穿的80,變成120可以打穿,戰爭贏定了?
不,ABCDE五個點彼此有串聯,而且當我們研發成功時,需要購買甲乙丙各種材料,而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現代不出半個月,關注這場戰爭的國家,很快就會推測出我們研究的東西應該是什麼。這導致當我們想購買足夠的材料打造充足的兵器,會遇到價格上漲、不友好國家的阻礙各種因素,導致數量不足,五個點只有一個點可以打穿。
然後人家確實沒有對抗的手段,所以把防禦力平均的加到110,結果就是我們發動進攻只能打穿A點,前進的距離還很短,人家其他BCDE立刻就回防。
總結,我們花了1000的資源打造了120攻擊力的武器,然後又花了9000買材料配裝一支部隊,總計消耗10000資源,打穿了對方加強的據點A。而敵方平均每個點花1000增加防禦力,實際上的資源花了5000,我們卻已經沒有餘力發起更多進攻。
這就是烏克蘭戰場上消耗戰的真相,不是沒有有效兵器,是沒有決定性兵器。具有關鍵時刻突破效果的決定性武器,幾乎都掌握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上,要不然就是有用的零件被控制,你想買什麼,大家都知道。
既然知道,要準備就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