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童年吸取3個快樂的啟發

我想起這個主題,因為自己有寫了一些童年的主題,然後同時對於如何提高快樂的主題也有興趣,所以就想說可以寫寫然後跟大家分享

就在想,童年時期快樂的原因部分有哪些呢? 然後如何把它應用到當前生活中? 就想說可以紀錄一些想法



1 不要過於患得患失

小時候,嘗試興趣的時後,比較不會去過於過度考慮說這個興趣會不會能夠非常長一段時間,而是呢很純粹的享受那個過程、投入的那種感覺,以及其中各種的喜悅和目標感等等

或者,我們小時候交朋友時,比較不會去考慮這段友誼是否會持續長長久久,當時只是單純享受當下的關係與快樂。

長大後,有些興趣可能沒有持續,許多國小的朋友已經沒有聯繫,但這並不代表那些經歷沒有價值,畢竟也都留下一些美好回憶了,帶來一些豐富的時光了

所以,不需要太過患得患失,不必堅持所有事情都要保持不變,興趣或者交友等,都可能隨時空改變

當然,長大後,可以設定一些較長遠的目標,比如一年後或三年後的計劃,看看哪些事情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與價值。但同時也要接受,興趣與人際關係是可能隨著時間變化的

當選擇去初步嘗試一個興趣時,不必預設它一定會長久持續,可以把它當成一次試驗

只要認為這件事值得投入,那麼就專注於當下,享受過程中的個種感受



2 不要被數據綁架

在我們小時候,分享興趣或作品時,沒有社交平台來衡量它們的受歡迎程度

那時候,能夠純粹享受創作的過程,以及只是將作品或是才藝與旁邊幾個人分享,就很喜悅了

現在,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我們可能或多或少,就被按讚數或流量所左右,而影響我們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對於自己產生自我懷疑,被流量反過來影響自己起初對於作品的評價,卻忽略過程和完成後的自己的感受

當然,如果目標是要獲得更多關注,那麼關注數據是合理的

但如果你更在意的是過程中的滿足感和作品本身的價值,那麼按讚數就可以看但依些,專注於內心的滿足感

以及流量這件事情本身也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作品本身除了流量之外,也可關注其不同價值,例如帶給人的幫助和啟發、日後自己會希望看到那些作品、自己過程中各種感受等等


3 沉浸感

小時候,我們常常能長時間專注於某件事,特別是一些休閒或興趣,比如畫畫、看電影、課外閱讀等等,完全沉浸在其中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容易被手機或訊息等干擾,導致專注力分散,就比較容易破壞沉浸感

如果想要重拾那種完整而沉浸的感覺,可以嘗試刻意安排一段時間,關掉干擾,不論它是個想享受、興趣、正事等等,也都可嘗試這樣看看,讓自己徹底享受當下的體驗

當然手機或訊息等,對我們來說不可能脫離,因此可以設置固定時間使用,例如每幾個小時內可以再查看一次


上面三個建議和大家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