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人文‘’的留給人類來做吧!

AI時代的來臨,幾乎是確定的了。至於是否會鋪天蓋地的普及,相信只是時間問題。還有,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AI「人工智能」有朝一日真的會取代「人類智慧」嗎

當然,還有許多無奇不有的擔憂,例如,AI會自主思考嗎?會有大量工作消失嗎?最誇張的是,人類最終會被AI機器人消滅嗎?


AI的負面衝擊還言之過早

這些,到目前為止都只是推理,是否有朝一日會成真,目前尚言之過早。唯一可以確定的是,AI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出多數人了解它的速度。單說政府相應的立法速度,以及主權政府對AI科技使用的管治,相信也在一路追趕,也一直處於滯後的狀態。

長江後浪推前浪,時代的浪潮確實無人能擋。人類在工業革命之前,維持的人文特色和生活文化長達數千年,其中經過了無數的變化,但多數的變化,都維持著自然進化的必然。


工業革命1.0

兩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不但把眾多務農的人力帶進了工廠。還有,電力和現代機械的發明,促使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更便捷的交通。以致近百年所有的變化,比起過去數千年的進化總和還要快上幾倍。這是很了不起的人類文明進程。


工業革命2.0

另一個“工業革命”等級的變化,就發生在上世紀末葉,它可能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網路時代」或是「數位時代」。它讓人類的生活進入數位化,尤其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雲端以及大數據科技的成熟發展,就在近二、三十年間,讓人類的生活樣貌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數位化的具體展現,就是很多生活有關的活動都電子化,甚至虛擬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而言,好處實在是太多了。當然,一樣的,凡事都是正反面效應並存,壞處也明顯的跟著來了。

簡單揪出一個,最明顯的,是很多虛擬的訊息或是影像,真的是真假莫辨。暫且不探討是否助長非法行徑,單說人們的感知,比較困擾的是,何者為真?什麼是假?會不會日復一日的更加混淆了?


工業革命3.0

這兩年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就是,AI將被廣泛的採用,各國政府無不卯足了勁,拼命趕上這個熱潮。產學界已有不少人斷言,AI 時代的革命性進化,幾乎等同於上個世紀的石油運用。石油時代,人類猛挖地下礦藏,並且拼命的使用化石燃料,因而支撐了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因此,AI 時代的來臨,對人類生活將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堪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也不為過。

看來這個世紀潮流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跟上時代,不但自身生存的競爭力會逐漸減弱,而且也可能會讓自己與世俗隔絕。至於,這樣的全人類與AI科技繼續共舞,會把人類文明帶向哪裡,未來的人文樣貌會是什麼光景?也許是人類學和社會學家可以加快腳步,進行研究的。

這裡主要探討的是,做為大時代洪流存在的個人,對於AI在人文的領域,我們可以有什麼樣個人化的因應之道嗎?

這個議題,幾年來一直縈繞在腦海裡,起因來自許多不同的生活觀察。


“真人”客服的回歸

幾年前,西方國家的電話客服都因本地人力成本高,就興起了外包印度或語言能通的第三國的風潮。後來因為語言腔調和文化隔閡,引發用戶的抱怨連連。很多機構改變作法,換成進階的人工智能取代。可是,還是缺了一些“人味”,客戶的抱怨還是存在。因此,很多服務型的公司,又改回來當地的‘’真人‘’電話客服,也會在廣告上強調‘’真人‘’的售後服務。這個服務業的事例,說明了客戶還是比較喜歡跟“真人”打交道。


堅持“手作”的日本傳統工藝

這現象可以用一個國家,以它獨有的人文特色來做比擬,那就是人文遺產豐富的日本。日本有很多古老技藝,譬如木工,以及和服的縫製,還有許許多多的手工藝等等。雖然自動化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做出同樣的成品,他們還是強調手工製作,而且歷經數百年不變。這不止是他們在“人文”領域的偏好,應該說是他們的堅持。相信這樣的“真人”作品,還會流傳千年,而且會越來越被珍惜,被景仰。


’’人工‘’烹煮會被更加珍惜

試想一下,若是將來所有的餐飲都來自一個中央廚房,所有料理都是依據某個人的生理條件調製處理,而下廚的就是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這樣被智能化‘’餵食‘’ 的模式,是我們想要的嗎?

到那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懷念多年前吃鐵板燒,就坐在爐邊,邊和預約的廚師閒聊,邊看他烹煮耍刀叉,邊享用美食的情境。另一種‘’真人‘’烹煮樂趣的體現,就是庶民最愛的快炒店或是夜市小吃攤。不一定要親自品嚐,單單遊走在那空間,空氣中傳來的香氣和愉悅感就無與倫比了。

就拿這些景象對比豬圈裏的豬仔,或是有智能自動餵食系統養雞場的雞隻,來什麼就吃什麼,哪一個會是人類喜歡的?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人類應該會設法保留‘’人煮‘’的這項人類生存技能,也應該盡可能的延續下去。


可以接受“全智能化”的養兒育女和居家照護嗎?

再想想最需要人力投入的養兒育女,或是居家長照有關細節,將來這方面的許多工作,勢必會被智慧型機器人取代,而我們可以很輕易的通過遠端監控視頻了解家裡的狀況。想像一下,這樣對老人和小孩的“無人味”照料是我們要的嗎?

另外一個更瘋狂的想像,就是有關下一代的知識學習。將來是不是會有人發明奈米級的晶片,直接植入孩子的身體,然後瞬間“下載”我們須要花一輩子時間學習的所有知識?這樣就可以免去茹苦含薪的諄諄教誨,和十幾年的校園生活,這樣“非人‘’的智能學習模式,我們能接受嗎?



人文的創作應該留給人類自己做

種種人文有關的活動,AI將會對人文進化的更深度衝擊,不勝枚舉。最後,就說到「寫作」或是「創作」。我試著具體、精準的定義這四個字,它們應該是人類寫出的文章,或是人類的文學創作

仔細看一下還處於初級階段的AI時代,OpenAI 開發的 ‘’ChatGBT‘’, 甚至最新的 ‘’Copilot‘’, 已經可以輕易寫出一大篇論述清楚,結構完整的文章。再假以時日的發展,相信我們會看到難以辨識的文學名著,不過,這樣的作品還算是“文學創作”?還算“人文資產”嗎

相信,一時很難給出一個答案,也難對其長遠影響下定論。因此,特別針對人文活動佔很大比重的「寫作」與「創作」,本文主旨在激發深思,探討吾人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來對應這劃時代大潮流的衝擊?

相信有不少有識之士,會傾向於類似日本的‘’職人‘’傳統,堅持傳承他們引以為傲的“手工”製作文化。我覺得寫文章就要親力親為,維持‘’作品‘’的人味,即便‘’真人‘’的文學創作, 比起AI智能寫出的作品還要遜色,也應該要堅持。因為,每一篇都是原汁原味的‘’人文資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安立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