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0040身心調適假:重視心理健康,打造更健全的成長環境

身心調適假:重視心理健康,打造更健全的成長環境

這篇文章是分享我聽完一集Podcast的感想,這集Podcast邀請一名大學生來分享,聽完之後讓我對身心調適假有著不一樣的想法。

自113學年度起,高中生的請假類別中新增了一項「身心調適假」,每學期最多三天,申請需經家長同意。這項政策一推出,便在學生、家長與教師間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有人擔心學生會濫用假期,也有人憂心學校的管理負擔。然而,與其擔憂這些可能性,不如思考:若學生的身心健康確實受到影響,是否更應該在學校階段便引導他們尋求支持,以避免情緒累積而增加未來出社會的風險?

壓力無所不在,調適從早期開始

人們的壓力隨著年齡增加而多樣化,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都難免遇到身心挑戰。能否找到壓力源並有效調適,往往決定了生活的質量。對學生而言,這些壓力源可能來自學業、家庭或人際關係,甚至是內心成長過程中的不安和矛盾。雖然成年人看來,學生的煩惱可能「微不足道」,但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青少年,這些小事也足以造成心理困擾。 

因此,當學生申請身心調適假以疏解情緒時,不該受到批評或冷嘲,反之,這是一個提醒:家長與老師應更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而非一味認為他們無法承受壓力。畢竟,正視問題並找到適當的調適方法,才是健康成長的根本。

不只是請假,如何有效調適身心?

當然,身心調適假並非解決壓力的唯一方法。從長遠來看,學生更需要在生活中逐步學會調節壓力的能力。飲食、運動、睡眠,這三項基礎習慣便是最有效的身心調適方式。比如說,充足的營養如同給車子提供燃料,優質睡眠能幫助身體排出廢物,適當運動則能讓身體保持良好的運作。

這些習慣的培養也提醒我們,在職場上即使沒有身心調適假的福利,也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的壓力狀況,並養成健康的紓壓方法,而非等到身心俱疲時才想到用長假補救,避免壓力累積到不可逆的地步。

擴展視野:從教育制度到家庭溝通的挑戰

這次身心調適假的推出,不只是政策的轉變,實際上也展現了教育部門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然而,實施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映,請假仍需經過家長同意,反而增加了申請難度。部分學生甚至坦言,壓力來源本身就來自家庭環境,在此情況下,如何能與家長有效溝通請假需求?這也顯示出政策外,家庭支持系統同樣需要關注。

在節目中,2023總統教育獎得主兼「學生的心聲筒」創辦人李宛軒指出,當下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多樣而複雜,開放身心調適假是一個起點,但更重要的是社會整體對於心理健康的正確認知,並在家庭、學校各個層面建構一個支援網絡,讓學生在需要幫助時能找到適當的出口。

結語:從學生到社會,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身心調適假」的推出,象徵著教育體系對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視。我們更應借此機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不論是學生或成年人,都能隨時檢視並呵護自己的身心狀況,這將使整個社會更健康。從教育階段紮根,幫助年輕一代培養正確的紓壓方式,不僅是對個人健康的保護,也是在為未來的整體社會風險把關。

相關資料:


#與ChatGPT協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