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M&A在職碩士|併購策略

在職碩士的第一門課程跟考試結束了!

第一個月的課程主題是偏理論的「併購策略」,但其實我從大學時期就不喜歡理論課...幸好教授們多數是從業界退休後轉學術界,因此講述這些理論時能搭配業界經驗(跟吐槽),所以沒有那麼死板。以下也分享一些我覺得蠻有趣的內容:

併購並非有益的商業活動

這個標題很衝擊吧!但這確實是在併購課程的第一頁簡報中,跟一堆身為M&A advisors的學生說:M&A destroys value

研究顯示:

  • 65%以上的併購"destroys value"
  • 收購方股東在併購公告後平均獲利僅+/-2%。併購後三年,更變成負獲利 (-15%)
  • 歷史上多次的金融危機可能都跟併購過熱有關,因為失敗的併購導致大量的財富損失

既然歷史告訴我們併購對企業跟股東無法產生價值,為什麼併購還是不斷發生?

為什麼要併購?

比起經濟因素,併購的動機更偏向心理因素。

對M&A顧問跟投資銀行而言,併購成交的話可依照交易金額一定比例收費,若沒成交只有一點點顧問費,所以不論案件好壞、他們一率鼓勵公司進行併購。

對管理者而言,他們可能更在乎自己能不能青史留名,而不是股東是否賺錢,所以他們會想要促成一個能上新聞的大案件。而且,通常在完成併購後,管理者也能拿到一筆分紅,所以常常不論案件好壞都會成交。

除此之外,賽局理論也在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賽局理論

假設在市場中有兩個主要的公司,A公司跟B公司。A公司率先完成了一樁併購案,此時身為B公司的管理者,你會怎麼反應?

  1. 不進行併購
  2. 進行類似的併購

由於在A公司併購的當下,你並不知道他的併購是否會成功。

  1. 如果你當時沒有進行類似的併購,但A公司的併購後來證明是成功的,A公司因此取得優勢、拉開與B公司的差距
  2. 如果你做了類似的併購,但之後發現A公司的併購失敗、你的併購也隨之失敗了

可以請你思考一下,兩個情況下哪一種讓你心裡更難受?


雖然兩種情況下你都失敗了,但第二個情況下,大家都失敗了,你的失敗可能不容易被發現,還能歸咎於大環境因素。反觀第一個情況中,你的對手卻是成功的,因此你所感到的「後悔」通常會更大。

為了避免這種後悔,B公司的管理者就會模仿A公司的併購,稱之為"Minimax Regret"。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一產業的併購總是在某一段時間密集發生,直到市場上沒有適合的標的時才停止。

併購成功的因素

當然,還是有一些併購是成功的,哪些情況下M&A creats value呢?

First Mover

產業中第一個發起併購的公司,通常可以取得正報酬。隨著越多公司開始併購、越多人出價,取得標的需要的溢價就越高,導致報酬率下降。

現金交易

若使用股份交易,收購方的股東相當於分擔了一部份的風險跟報酬給被併方的股東。因此,使用現金交易,收購方的股東可以獲得併購後全部的效益。

相似產業

購買跟公司本業相關的標的,會比多角化更能產生綜效。

Underperforming

購買表現不佳的標的,才有改善跟創造價值的空間 。

敵意收購

敵意收購後通常會更換原有的管理層,改善標的的表現,因此提升報酬。

私人公司

上市公司因為資訊公開、容易吸引競爭者出價;私人公司沒有此顧慮,比較能控制取得價格,而且股東結構相對簡單,不需要花費過多交易成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