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最好的環境,是建立在「你已經是誰」的基礎上,而不是讓自己「成為某個人」。
最近在上蓋洛普課程的時候,提到一個概念:優勢觀點。
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潛力與能力,而這些往往會是正是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和實現目標的關鍵。
在做職涯諮詢時,我們也會盡量從優勢著手,協助個案找到自己強勢的能力,並且去思考如何將這項能力運用在現在的職場上。
然而,在這段過程我發現,其實優勢觀點對很多人來說相當「反直覺」。
因為,這和我們過往受到的教育截然不同。
過去求學階段,我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總分,會習慣花很多時間在加強自己較為弱勢的科目。
比方說,過去我的英文數學特別爛,但歷史很好,老師就會要我花大量的時間複習英數。
當時老師的說法是:你覺得歷史從90分進步到100分容易?還是數學從20分進步到40分容易?
在總分都是100分的情況下,前者代表你犯的錯誤得更少,上升的幅度卻有限,這樣相比,後者不論在容錯率與上升幅度上都比前者高。
這樣的教育模式也養成了我的一個思維習慣:想要追求優異,就必須砸時間在弱勢上,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完人」。
然而,在我進入職場之後,我發現一切都與過去求學時期很不一樣。
首先,過去考試往往有一個標準答案以及一個總分,但是職場往往沒有這樣的東西。
畢竟職場大部分的標準都與「人」有關,每個人的標準也都不盡相同。
就像我很難定義一個專案在我、主管、老闆心中的100分是否一致。
其次,上學時準備的科目是有限的,主要考試也就考那麼幾科。
可是到了職場,我們每天面對的東西千變萬化,甚至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例如一個行銷專案中,需要有人寫文案、需要有美編、需要有人分析數據。
你不太可能每一項技能都自己包,也不太可能每一項技能都發展到完美。
這時候如果你花時間在弱勢上,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上面不會看到你優勢的一面,而是看到你花了大量的時間,然後做出一個你自己也不太擅長、客戶老闆都不太滿意的東西。
優勢,是我們立足職場最主要的價值,也是談薪水的根本,所以如果不是那種什麼都能做到的「完人」,應該儘可能地將時間花在優勢上,才能增加我們被看到的機率。
比起考試是屬於一個人的試煉,職場更像是一群人的戰場,因此比起補足弱勢,更重要的找有相應優勢的人來互補,或是利益交換。
就像我們會聽到有些教練會設計相應的防守戰術,讓橫移腳程較慢的球員不用撲防到外線,可以盡情地發揮他護框上的優勢。
因此,當個案問我如果他發揮優勢,那劣勢怎麼辦的時候,我都會建議他那就找團隊當中其他人來互補,甚至當發現團隊中有其他人苦惱,但這正好是自己的優勢時,應該主動去交換,不僅是人脈的建立,也是替自己做口碑。
但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專案都能運用這樣的模式,也不是說不應該花時間在弱勢上,而是說當我們有時間與資源,應該優先思考的是如何運用它來擴大自己的優勢。
如果遇到那種需要一個人承包的專案,那當中除了發揮優勢之外,確實也得將弱勢改善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至少不要拖累優勢的程度。
但如果在職場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需要一人承包,且必須要花很多心力補足劣勢才能發揮優勢的案子,那可能就得思考這樣的環境是否適合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