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學之前,我們可能會覺得:因為大學可以自由選課,所以可以都選自己有興趣的,除了必修之外,選修課和通識課都可這樣選
然而,在大學一陣子後,就開始發現,除了興趣之外,這個成績GPA的方面還是要顧
確實,我和一些身邊同學,有些大一會考慮先興趣選課,但通常到大一下或大二之後,開始就會去看看甜涼度了
其實,像我在選系外選或者通識課時,確實都會參考甜涼度,甜涼度還是很重要的啊!
所以,建議可先看看課程評價,會比較容易做出好選擇。
另外,有興趣卻很不甜的課,可能有個狀況,就是如果原本有興趣,但最後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覺得是誤認為自己沒興趣,因此就失去興趣,這樣的話就很可惜耶,因為成績結果而誤認為自己沒有興趣,但可能剛好遇到那堂課本來給分就普遍偏低
當然啦,每個人修課的目的都不一樣。在同一堂課程內,有人可能是因為有興趣,有人可能是因為甜度足夠,有人可能是因為學程規範等等
至於興趣,我覺得也還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一堂課能同時符合興趣又甜涼,那當然是超讚讚
但如有果興趣,但甜涼度不夠,那就可以自己考慮取捨了
另外,其實除了修課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學習或培養興趣
比如旁聽、看課程的參考書目和指定閱讀、找網路課程、看書、看文章、演講、參加社團或網路社群等等
(例如我自己大學期間,沒有上過任何人生設計或投資理財的課,但這部份透過網路的文章和影音和看看一些書,就也可以學到非常多內容)
修課是一種選擇,重點還是看每個人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總之,甜度、涼度、興趣這些,對每個人的比重都不同,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選擇,上面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可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