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你認識這麼多人,要怎麼維護與經營呢?」
我總是笑笑地說:「關於社群人脈,我只有連結,沒有經營。」
這句話通常讓人愣住,然後露出疑惑的表情:「你不經營,那你的人脈怎麼來的?」
這時候我反而會反問:「那你覺得『經營人脈』應該是什麼?」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類似:
這些聽起來都很合理,甚至可以說是傳統社交技巧的「標準配備」。但問題是,這樣的關係通常都不穩固,也沒有真正的深度。
如果一段關係的存在,只能靠這些外在手段來維繫,那麼當你停止這些動作,關係是不是就會變淡甚至消失?如果是這樣,那這段關係本質上只是「維持」,而不是「連結」。
真正長久的關係,是不需要「經營」的。 它是建立在雙方的價值觀、信任感和共同經歷之上的,而不是靠短期利益交換或刻意安排的互動來支撐。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主動「經營」人脈,而是讓一切順其自然,建立真正的連結。
很多人混淆「人脈」和「人情」,認為兩者是一回事,但其實它們有很大的不同。
人脈是一張互相幫助、彼此信任的網絡,而人情則是帶有負擔與期待的交換關係。
當你基於「人情」來累積人脈時,你會發現關係變得很沉重,因為對方會開始「記帳」,在心裡盤算:「你幫了我,我是不是也該回報?」、「他請我吃飯,那我是不是要找機會請回去?」
這種「計算式」的人際關係,通常不會長久,因為一旦回報比例不對等,關係就容易產生裂痕。
真正有效的人脈,不是靠「人情債」建立的,而是靠價值互補、信任累積、長期陪伴而形成的。
許多人以為,維繫人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客吃飯。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方式其實很沒效率,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請客吃飯的問題在於,它只是一種短期的情感輸入,無法真正影響對方對你的評價。
舉個例子:
真正影響關係的,不是吃飯,而是「影響力」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對方是否認同你、信任你、願意和你合作,而這些因素的形成,並不是靠一次兩次的聚餐,而是長期的信賴累積。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上市櫃公司的高階人資主管和我很熟,但我們之間可能沒有吃過幾頓飯,但我們的關係卻遠比那些頻繁吃飯,卻沒什麼實際交情的人要穩固得多。
因為也許在他職涯低潮的時候,我可能給過他一些建議,或是在她最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曾經用某種形式陪伴過他。
這種關係,不是「經營」出來的,而是「共同經歷」帶來的。
傳統的人脈觀點,會把「人脈」視為一種個人資產,講究的是「量」——認識越多人越好。
但我更重視的是「質」——我的KPI是:認識的人,彼此之間能夠產生多大的連結與影響力。
我的目標不是讓全世界都認識我,而是讓我的人際網絡成為一個高效能、互相幫助的生態系。
這意味著,我不會為了拓展人脈而去認識大量不相關的人,而是專注於建立真正有價值的連結,並讓這些連結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不麻煩別人」,要「獨立自主」,但實際上,會成功「麻煩」別人,反而是一個非常高級的社交能力。
關鍵不是麻煩別人,而是要讓對方覺得「幫助你是值得的」。
這和職場上的「帶人」有點類似。當一個主管願意帶新人,並且投入時間培養對方,這個新人反而會更珍惜這份關係,也更願意回報這份恩情。
同理,如果你在適當的時機,向對方提出請求,並讓對方看到這個請求對雙方都有好處,那麼這段關係反而會變得更加牢固。
人際關係不是一場「遊戲」,不需要精心策劃、步步為營。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關係,是一種自然流動的狀態——當你值得被信任,自然會有人願意幫助你;當你能夠影響別人,自然會有人願意與你同行。
所以,與其去經營人脈,不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連結的人,讓你的價值自然吸引對的人,這才是真正高效的人際關係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笑著說:「關於社群人脈,我只有連結,沒有經營。」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