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中加入情感或信任,也無法改變結局。
這是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與神經系統,天生無法讓一段從「利益」開始的關係,轉變為純粹的情感或價值聯結。一旦關係的起點是利益,無論後續如何發展,都會受到這個原始動機的制約,最終導致失衡與瓦解。
人類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主要由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多巴胺(Dopamine)主導,會在獲得回報時產生愉悅感。當一段關係從「利益交換」開始時,這個系統會強化人們對回報的期待,使我們不自覺地將這段關係視為交易,而非真正的連結。
這帶來兩個嚴重後果:
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是人類大腦中負責道德判斷與人際關係評估的關鍵區域。當我們建立一段關係時,mPFC 會自動評估對方是「值得信任的夥伴」還是「利益交換的對象」。研究發現,如果一開始是因為利益而接觸某人,mPFC 便會標記對方為「交易對象」,而非真正的夥伴,即便後來嘗試建立情感連結,這個標記依然存在。
這意味著,無論雙方多麼努力經營感情,當最初的利益關係被揭露或變得不可維持時,內心的「交易本質」就會浮現,導致關係瓦解。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評估關係時,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對方的貢獻,這種現象稱為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當一段關係從利益開始時,這種偏差會更加明顯,因為:
這解釋了為何許多曾經「合作無間」的商業夥伴最終反目成仇,或是朋友因金錢或地位的變化而決裂。
心理契約是指人們在關係中未明說但默認的心理期待。當一段關係是從利益開始時,雙方都會在心中訂立「非正式條約」,如:「我幫助你,你就應該在未來回報我」。然而,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對這類契約的認知往往不一致,最終導致背叛感與憤怒: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情侶或夫妻,在最初是因為「利益吸引」而在一起(如財富、地位),即便後來發展出感情,仍然難逃最終破裂的命運,因為當初的「交易框架」一直影響著雙方的心理運作。
某位成功企業家在創業初期,與幾位投資人建立了合作關係。起初,他們共享資源、一起打拼,但隨著公司壯大,投資人開始要求更高的回報,而企業家則認為自己才是創業的核心功臣。最終,他與曾經的「盟友」鬧翻,不僅失去支持,還被對方聯手打壓,導致公司陷入危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益關係無法轉變為長久合作的案例。
兩名年輕創業者,A 和 B,一開始因為互補的能力而成為朋友,並互相幫助。然而,當 A 事業成功後,他開始與影響力更大的人交往,而漸漸冷落了 B。B 覺得自己被拋棄,最終兩人不僅決裂,甚至變成敵人。這種「因利益相識,因利益分開」的故事,在職場與社交圈中屢見不鮮。
任何一段以利益為起點的關係,都會受到人類大腦的獎勵機制、心理偏差以及利益計算的影響,使其無法真正轉變為穩定的長久關係。不論雙方如何努力,當初建立關係的動機,最終都會成為關係崩潰的根源。
與其寄希望於一段從利益出發的關係能長久經營,不如從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建立在價值共鳴與真誠互動之上的關係,這才是避免悲劇的唯一方法。
當然,如果能夠更純粹的看待每一段關係,他人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分開,也能避免自己陷入無限內耗迴圈,找回自己的主導權、劃清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