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中加入情感或信任,也無法改變結局。

這是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與神經系統,天生無法讓一段從「利益」開始的關係,轉變為純粹的情感或價值聯結。一旦關係的起點是利益,無論後續如何發展,都會受到這個原始動機的制約,最終導致失衡與瓦解。


1. 腦科學:利益導向的關係如何影響人類大腦?

(1) 獎勵系統的誤導

人類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主要由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多巴胺(Dopamine)主導,會在獲得回報時產生愉悅感。當一段關係從「利益交換」開始時,這個系統會強化人們對回報的期待,使我們不自覺地將這段關係視為交易,而非真正的連結。

這帶來兩個嚴重後果:

  • 無法真正信任對方:因為關係始於利益,我們的大腦會始終懷疑對方是否仍以利益為優先,而不是出於真心。這種懷疑即便在表面上被情感掩蓋,仍然深藏於意識底層,最終在某個時刻爆發。
  • 心理帳戶效應(Mental Accounting)導致不平衡: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會無意識地「計算」自己付出與獲得的平衡。一旦某方認為自己吃虧或失去優勢,關係就會開始惡化,因為我們的腦袋無法停止比較。

(2) 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與人際評估

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是人類大腦中負責道德判斷與人際關係評估的關鍵區域。當我們建立一段關係時,mPFC 會自動評估對方是「值得信任的夥伴」還是「利益交換的對象」。研究發現,如果一開始是因為利益而接觸某人,mPFC 便會標記對方為「交易對象」,而非真正的夥伴,即便後來嘗試建立情感連結,這個標記依然存在。

這意味著,無論雙方多麼努力經營感情,當最初的利益關係被揭露或變得不可維持時,內心的「交易本質」就會浮現,導致關係瓦解。


2. 心理學:利益關係如何導致最終的崩潰?

(1)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誰都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評估關係時,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對方的貢獻,這種現象稱為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當一段關係從利益開始時,這種偏差會更加明顯,因為:

  • 雙方在關係初期,已經設定了某種利益分配機制,當利益不再對等或產生變化時,雙方都會覺得自己吃虧。
  • 由於關係並非純粹的情感或價值共鳴,當利益受損時,人們不會選擇溝通,而是選擇計較,甚至敵對。

這解釋了為何許多曾經「合作無間」的商業夥伴最終反目成仇,或是朋友因金錢或地位的變化而決裂。

(2) 心理契約違反(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最終的背叛

心理契約是指人們在關係中未明說但默認的心理期待。當一段關係是從利益開始時,雙方都會在心中訂立「非正式條約」,如:「我幫助你,你就應該在未來回報我」。然而,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對這類契約的認知往往不一致,最終導致背叛感與憤怒:

  • 當一方認為「我已經幫你夠多了,你應該回報我」,而另一方卻覺得「我們本來就只是互利,沒有人欠誰」,衝突便產生。
  • 一旦其中一方覺得自己的期待未被滿足,他們的大腦會將對方標記為「背叛者」,即便關係曾經很好,也會迅速惡化。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情侶或夫妻,在最初是因為「利益吸引」而在一起(如財富、地位),即便後來發展出感情,仍然難逃最終破裂的命運,因為當初的「交易框架」一直影響著雙方的心理運作。


3. 令人警醒的真實案例

(1) 企業家與他的「盟友」

某位成功企業家在創業初期,與幾位投資人建立了合作關係。起初,他們共享資源、一起打拼,但隨著公司壯大,投資人開始要求更高的回報,而企業家則認為自己才是創業的核心功臣。最終,他與曾經的「盟友」鬧翻,不僅失去支持,還被對方聯手打壓,導致公司陷入危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益關係無法轉變為長久合作的案例

(2) 朋友因資源變化而決裂

兩名年輕創業者,A 和 B,一開始因為互補的能力而成為朋友,並互相幫助。然而,當 A 事業成功後,他開始與影響力更大的人交往,而漸漸冷落了 B。B 覺得自己被拋棄,最終兩人不僅決裂,甚至變成敵人。這種「因利益相識,因利益分開」的故事,在職場與社交圈中屢見不鮮。


4. 結語:為何從利益開始的關係必然悲劇收場?

任何一段以利益為起點的關係,都會受到人類大腦的獎勵機制、心理偏差以及利益計算的影響,使其無法真正轉變為穩定的長久關係。不論雙方如何努力,當初建立關係的動機,最終都會成為關係崩潰的根源。

與其寄希望於一段從利益出發的關係能長久經營,不如從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建立在價值共鳴與真誠互動之上的關係,這才是避免悲劇的唯一方法。

當然,如果能夠更純粹的看待每一段關係,他人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分開,也能避免自己陷入無限內耗迴圈,找回自己的主導權、劃清界線。

🌷鍛鍊心韌性 🌷質感養成 🌷心態培養 👉以表演作為媒介,優化人生角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代人幾乎人手一機,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就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查看訊息、瀏覽新聞、滑動社群媒體。這種無時無刻的連結,雖然讓我們感覺與世界同步,卻也悄悄地帶來了一種難以察覺的焦慮感。 你是否曾經在無意識間反覆檢查手機,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麼?或者,一刷社群就停不下來,最後卻覺得內心更不安?這些現象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維持和諧,我們選擇忍讓,希望能避免衝突。然而,許多時候,這樣的做法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反而讓對方得寸進尺,甚至讓自己身心俱疲。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何自己的付出未能換來對方的珍惜與體諒? 這種現象其實與心理學中的「好人情結」(Peopl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現代人幾乎人手一機,從早晨睜開眼睛開始,就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查看訊息、瀏覽新聞、滑動社群媒體。這種無時無刻的連結,雖然讓我們感覺與世界同步,卻也悄悄地帶來了一種難以察覺的焦慮感。 你是否曾經在無意識間反覆檢查手機,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找什麼?或者,一刷社群就停不下來,最後卻覺得內心更不安?這些現象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了維持和諧,我們選擇忍讓,希望能避免衝突。然而,許多時候,這樣的做法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反而讓對方得寸進尺,甚至讓自己身心俱疲。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何自己的付出未能換來對方的珍惜與體諒? 這種現象其實與心理學中的「好人情結」(Peopl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內在狀態不安定時,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的「先切斷・先拒絕」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對關係的影響。
Thumbnail
情感交流中,互相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高情商在於平和溝通,取得自我與對方的平衡。非以強烈情緒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是通過溝通和情緒表達,達到目標。積極的互動能夠創建穩固的關係基礎,並改善婚姻關係。互相影響的方式可以是簡單的小動作,也可以透過微妙的表情產生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關係,是你知道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的需要,並且自我負責, 同時你也尊重對方的需要, 從各自的需要裡找到平衡,創造和諧。
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產生出現許多矛盾的複雜情感
Thumbnail
設立健康、平衡與互相尊重的關係, 我們會更真實、更敞開、更願意接納與尊重、更能夠傾聽與表達, 也會更樂於付出與分享、更欣然接受與擁有、更懂得感激與珍惜。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就開始擁有的,比方跟父母的關係、祖孫關係、某部分的親戚關係,一直到上學有了師長、同儕關係,工作中的同事關係,談戀愛了就有了男女關係,論及婚嫁就開始面對夫妻關係、公婆媳關係,有了孩子就開始親子關係,慢慢的我們在這些關係中像是輪迴。 你有因為人際關係新增煩惱嗎?答案是
Barry和Lori本次與觀眾一同探討的主題是,關於陷入具破壞性的關係中動彈不得,或者置身過這類型關係,更或者這是我們生命中一種關係的模式。他們特別會提到如何離開破壞性的相處模式,以及如何離開有害的關係。
每段關係都有需要努力並改變的地方,兩個不同的人互相磨合,不同的觀點、視角、信仰都需要彼此溝通,在這段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誤解,個人的恐懼也會出現。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設立平衡健康的界線, 覺察你做得是為關係帶來長遠的益處,或是製造分裂衝突, 你有絕對的能力去明辨,做出選擇,採取行動。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內在狀態不安定時,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的「先切斷・先拒絕」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對關係的影響。
Thumbnail
情感交流中,互相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高情商在於平和溝通,取得自我與對方的平衡。非以強烈情緒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是通過溝通和情緒表達,達到目標。積極的互動能夠創建穩固的關係基礎,並改善婚姻關係。互相影響的方式可以是簡單的小動作,也可以透過微妙的表情產生正面的影響。
Thumbnail
關係,是你知道自己的需要,照顧自己的需要,並且自我負責, 同時你也尊重對方的需要, 從各自的需要裡找到平衡,創造和諧。
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產生出現許多矛盾的複雜情感
Thumbnail
設立健康、平衡與互相尊重的關係, 我們會更真實、更敞開、更願意接納與尊重、更能夠傾聽與表達, 也會更樂於付出與分享、更欣然接受與擁有、更懂得感激與珍惜。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就開始擁有的,比方跟父母的關係、祖孫關係、某部分的親戚關係,一直到上學有了師長、同儕關係,工作中的同事關係,談戀愛了就有了男女關係,論及婚嫁就開始面對夫妻關係、公婆媳關係,有了孩子就開始親子關係,慢慢的我們在這些關係中像是輪迴。 你有因為人際關係新增煩惱嗎?答案是
Barry和Lori本次與觀眾一同探討的主題是,關於陷入具破壞性的關係中動彈不得,或者置身過這類型關係,更或者這是我們生命中一種關係的模式。他們特別會提到如何離開破壞性的相處模式,以及如何離開有害的關係。
每段關係都有需要努力並改變的地方,兩個不同的人互相磨合,不同的觀點、視角、信仰都需要彼此溝通,在這段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誤解,個人的恐懼也會出現。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設立平衡健康的界線, 覺察你做得是為關係帶來長遠的益處,或是製造分裂衝突, 你有絕對的能力去明辨,做出選擇,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