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投射: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射」乍聽起來是一個專業又晦澀的術語,實際上,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讓我們看看以下幾個常見的場景:

  • 你的朋友常常遲到,卻指責你對時間太計較。其實他內心也在意準時,但無法面對自己的拖延習慣。
  • 你的同事抱怨你總是愛出風頭,搶著在會議上發言。實際上,是他自己想要表現卻缺乏勇氣。
  • 你的伴侶指責你不夠專心傾聽,總是滑手機。而事實上,正是他在聊天時常常心不在焉。

 

這些場景都體現了「投射」,一種將自己不願承認的想法、情緒或行為歸咎於他人的心理防禦機制。

 

為什麼我們會投射?

投射源於我們的自我保護本能。當面對內心的不安、羞恥或焦慮時,我們傾向於將這些負面感受轉移到他人身上,以維護自尊。這就像是一面心理鏡子,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投射通常始於童年。當孩子感到不安全或受到批評時,會學習通過指責他人來保護脆弱的自我。這種模式可能會延續到成年,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投射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投射特別容易發生。例如:

  •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可能會不斷質疑伴侶的忠誠
  • 工作壓力大的父母可能會指責孩子不夠努力
  • 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往往也會對他人抱有過高期待

 

這些投射會造成誤解、衝突,甚至破壞關係。我們常常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缺點,其實正是我們自己難以接納的部分。

 

如何克服投射:3個實用步驟

1. 自我覺察

  • 當你想要批評他人時,先問問自己:「這個批評是否反映了我自己的某個擔憂?」
  • 留意那些特別觸動你情緒的事情,它們往往暴露了你的投射

2. 暫停評判

  • 當感到憤怒時,先深呼吸,給自己5分鐘冷靜的時間
  • 把注意力放在事實上,而不是你對他人的解讀

3. 同理溝通

  • 用「我感覺...」來表達,而不是「你總是...」
  • 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而不是急於防衛或反擊

 

面對他人的投射

當他人的投射指向你時:

  • 保持理性,不要捲入情緒漩渦
  • 溫和但堅定地表達:「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認為這可能是個誤會」
  • 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相互指責

 

克服投射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持續的覺察和練習。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投射」時,就能建立更健康、真誠的人際關係。每一次的覺察,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吳景濱心理師 #投射 #覺察 #成長 #評判 #溝通 #不承認 #自尊 #童年

吳景濱心理師:https://linktr.ee/whomdonn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年這個時候,我就特別害怕收到親戚的訊息。」小A輕聲說著   她眼神透露著不安。作為一名32歲的職場女性,她道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沒有穩定對象、工作又不是很理想,每次過年回家都要應付親戚的關心,感覺像是走入審判庭。」
「分手三個月了,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卻發現自己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聯繫他...」 根據一項針對2000位20-35歲年輕人的調查,超過65%的人曾在分手後想過與前任復合。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係復燃」。
那天,我剛下火車。我身穿因前一天工作無法褪去黑色西裝,我坐在車站大樓門外的椅上,仰望著星星為數不多的天空,手握著7-11拿鐵咖啡,等待著父母的到來……(直到父母開車接我到台東殯儀館)   這十月底,我送走了阿嬤。作為長孫,這已是我抱著的第四個骨灰罈。不知為何,每一次告別,總在我心裏刻上了
葬送的芙莉蓮是一部充滿奇幻故事和人情溫暖的日本漫畫。本文講述了角色們在生死離別中面對存在主義挑戰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與道別的主題。展現了日本文化和華人文化相似的情感表達,並提出了對於生死的反思和對當下的珍惜。
的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從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開始的。然而,作者闡述了有許多人外在條件優秀,但對其沒感覺,反而常是被一個人的創傷與脆弱吸引;若和伴侶經歷過相似的創傷,則往往覺得更加親密,但創傷也會阻擋相愛,導致關係破裂。
我把過去整理的CPTSD(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弄了一個懶人包。   希望可以更加讓大家更認識複雜性創傷(CPTSD)是什麼。   以下是我之前的發文:     面對壓力,你總是用僵化又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而陷入自責? -這可能來自被忽略的童
「每年這個時候,我就特別害怕收到親戚的訊息。」小A輕聲說著   她眼神透露著不安。作為一名32歲的職場女性,她道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沒有穩定對象、工作又不是很理想,每次過年回家都要應付親戚的關心,感覺像是走入審判庭。」
「分手三個月了,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卻發現自己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聯繫他...」 根據一項針對2000位20-35歲年輕人的調查,超過65%的人曾在分手後想過與前任復合。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係復燃」。
那天,我剛下火車。我身穿因前一天工作無法褪去黑色西裝,我坐在車站大樓門外的椅上,仰望著星星為數不多的天空,手握著7-11拿鐵咖啡,等待著父母的到來……(直到父母開車接我到台東殯儀館)   這十月底,我送走了阿嬤。作為長孫,這已是我抱著的第四個骨灰罈。不知為何,每一次告別,總在我心裏刻上了
葬送的芙莉蓮是一部充滿奇幻故事和人情溫暖的日本漫畫。本文講述了角色們在生死離別中面對存在主義挑戰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與道別的主題。展現了日本文化和華人文化相似的情感表達,並提出了對於生死的反思和對當下的珍惜。
的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從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開始的。然而,作者闡述了有許多人外在條件優秀,但對其沒感覺,反而常是被一個人的創傷與脆弱吸引;若和伴侶經歷過相似的創傷,則往往覺得更加親密,但創傷也會阻擋相愛,導致關係破裂。
我把過去整理的CPTSD(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弄了一個懶人包。   希望可以更加讓大家更認識複雜性創傷(CPTSD)是什麼。   以下是我之前的發文:     面對壓力,你總是用僵化又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而陷入自責? -這可能來自被忽略的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將這些過往經歷向還不夠熟識、剛來往、交往的對象全部傾訴後,即便他們是善良的人類,也有可能在不太了解你的情況下,先會被你的際遇跟心情嚇到,就此打住進一步來往的意願,錯失良緣跟好人脈,怎麼想都太可惜。
Thumbnail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將這些過往經歷向還不夠熟識、剛來往、交往的對象全部傾訴後,即便他們是善良的人類,也有可能在不太了解你的情況下,先會被你的際遇跟心情嚇到,就此打住進一步來往的意願,錯失良緣跟好人脈,怎麼想都太可惜。
Thumbnail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