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475動機-如何幫助小雲找回學習的動力?
付費限定

475動機-如何幫助小雲找回學習的動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5.03.18

小雲的數學學習困境

在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中,小美老師遇到了一個讓她十分困擾的問題—小學四年級的小雲因為數學障礙(Dyscalculia)長期遭遇挫敗,導致她一看到數學題目就直接放棄,甚至選擇抄同學小傳的答案,而不是嘗試學習。儘管小美老師十分擔心小雲的數學學習,並且每次都耐心地從頭教導,但小雲始終缺乏學習意願,這讓老師感到無奈與挫折,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於是在一週一次的課後照顧老師檢討會議上,小美老師提出了這個困擾,希望能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學習挫敗如何影響孩子的動機

其實,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直接放棄」的行為,通常並非因為他們不願意學,而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經驗充滿了過多的挫折與無力感,導致對學習產生負面的預期。人們在學習新事物時,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來預測自己未來的學習成效。如果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累積了大量的失敗經驗,那麼當他再度面對數學時,就很容易產生「我一定做不到」的想法,進而選擇直接放棄,甚至採取更省力的方式(如抄答案)來避免再次感受到失敗的痛苦。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孩子數學能力較差,每次考試成績都在10到20分之間,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20次,那麼當下一次數學考試來臨時,這個孩子會如何預測自己的成績呢?他不會認為自己能考90分或100分,因為過去的經驗早已告訴他,他大概還是會落在10到20分之間。因此,對他來說,無論他如何努力,最終的結果似乎都不會改變,這使得他對學習完全喪失興趣。

習得性無助如何影響學習意願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小雲身上。當她面對數學題目時,她的腦海中浮現的並不是「這是一個我可以嘗試解決的問題」,而是「這是一個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解決的挑戰」。即便老師再耐心講解,她仍然無法真正理解,因此她選擇放棄,轉而抄同學的答案,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避免再次體驗到學不會的挫敗感。

這種現象正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典型表現。當一個人預測自己無法成功時,他的學習動機自然會降低,甚至完全喪失。這種情況下,單純提供獎勵並不會產生效果,因為孩子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例如,如果告訴一個學生:「如果你考上台大,我就送你一台法拉利」,這個獎勵雖然誘人,但對於一個自認無法考上台大的學生來說,這項獎勵與他毫無關聯,因為他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達成這個目標。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一位社工督導100個從事社工的理由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內容總結
學習障礙
5
/5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03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文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