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撰寫 : 吳祉龍/盧世安
一、招募的成功,決定企業的成功
先把殘酷話說前頭:產品再好、錢再多,補不到對的人,戰線就是推不動。過去那套「貼人力銀行(Job Board)→等履歷上門」的被動打法,早就過時。人才市場本來就不是和平市集,而是沒有硝煙的拉鋸戰:你在談薪,對手在談願景;你在跑流程,對手在跑老闆的個人品牌。這種「非對稱」作戰,一慢就輸半步。
為什麼要把招募當「聯合作戰」?因為一支部隊不可能包辦空優、制海、奪點與滲透。HR不是獨角戲,用人主管也不是拿著「人力申請單」的旁觀者;雙方要在同一張戰場地圖上劃重點、分工出擊,連同事與高層都能成為火力支援點。沒有這個共識,所有工具與流程只會變成漂亮的空包彈。
既然是作戰,就得先編制部隊。下面把招募拆成四軍種:陸、空、海、特戰,各自負責不同的打法與目標。
二、招募團隊 ≠ 一人戰鬥:海、陸、空、特種部隊的角色
1) 陸軍:近戰奪點,拼速度與密度
任務重點:電訪、面談、活動、主動邀約——凡是正面接觸候選人的,都算陸軍職掌。沒有陸軍,就沒有流量入口。
- 武器清單:電話腳本、面談節奏表、校園擺攤流程、活動導流表單。
- 反面教材:只追「邀約數」不追「出席率」,最後全是虛胖漏斗(看起來很大,其實全漏光)。
- 小案例:新手 HR 以「一天 100 通、當天回覆」的節律,把被動候選人撬動成面試者;後續他把電話常見問答寫成貼文,陸軍×空軍串接,面試報到率直接翻倍。
陸軍奪到點只是開始,沒有空中火力,點也守不住、士氣也拉不起來。
2) 空軍:品牌空投與形象壓制,搶空優
- 任務重點:雇主/職位品牌、社群曝光、形象包裝、LinkedIn長文。
- 核心效果:讓候選人還沒想到跳槽就先看到你;當他真的動念,第一印象已經被你佔領。
- 衡量方式:別只看曝光,要看互動與轉換,尤其員工自願轉發率(internal share rate)。
- 小案例:工程團隊連載〈一天生活〉短影片+技術文章組合拳,三個月累積的心智空優,讓一位原本冷淡的資深工程師主動來信。
但是只有空優還不夠,補給線一斷,一切前功盡棄,這時就該輪到海軍了。
3) 海軍:管道封鎖與長期補給,養兵千日
- 任務重點:掌控人才管道—與獵頭、校系、海外平台、產業協會建立長期夥伴關係。
- 關鍵價值:鎖艙門與封航道—讓對手接近不了關鍵人群;同時在你缺人時,能快速從艙底調兵。
- 實戰手法:校園專題合作、教授計畫贊助(研究室關係)、學長姐 mentor 計畫、海外華人社群。
- 小案例:科技公司與名師實驗室建立合作,未畢業就預約核心人才;對手想插手?對不起,艙門已封。
雖然常規作戰能打底,但如果碰到冷門/急難職缺時,就得靠特種部隊。
4) 特種部隊:非常規滲透與精準打擊
- 任務重點:處理高難、冷門、急件。會社群滲透、隱性人才挖掘、個別邀約與非典型策略(例如從 GitHub 貢獻者、學會名單、封閉論壇切入)。
- 作戰邏輯:情報→定位→切入→承諾設計→多線談判。
- 小案例 A:公司急徵 Trilingual 三語HR,傳統廣告與獵頭皆失靈;特戰以社群鎖定+深度品牌溝通,三週搞定。
- 小案例 B:AI 科學家難尋,特戰沿著開源專案貢獻脈絡與學術合著線索,一對一談研究抱負,價格不是第一句,願景才是敲門磚。

兵種分工清楚之後,下一題是:怎麼衡量誰打得好?答案就是「因地制宜的 KPI」。
三、特戰的定位與價值:一擊致命,改寫戰局
特戰的價值為何容易被低估? 因為特戰沒有「日更數據」可看,不像陸軍有邀約數、不像空軍有曝光量。高層常誤以為「看不見=沒有產出」,但在現實戰場,一個關鍵人才能讓你多贏三年。
招募之特戰部隊任務 SOP
- 情報:盤點目標人群的「出沒地」與「語彙習慣」(例:論壇梗、社群口頭禪)。
- 定位:定義候選人關心的三件事(研究資源、決策自主、團隊聲望)。
- 切入:用對方語言寫第一封私訊,不要丟JD,先對焦「他要解決的世界小問題」。
- 承諾:準備「90 天挑戰」場景,讓人感到入職後有舞台。
- 多線:同時對齊用人主管與跨部門贊助者,確保候選人每一步都有對應的交流對象。
有了打法,還是得回到度量。不量,就無法調配火力,也無法爭取資源。
四、KPI 因地制宜:別被「好看但沒用」的數字綁架
身為HR的你該用哪個 KPI 應該跟兵種對齊,不然就是逼著空軍拿刺刀、陸軍去量觸及。以下是實戰口訣:
- 陸軍 KPI:面試出席率、報到率、報到後 90 天留任率。 反偵測:只報「邀約數」與「履歷數」=虛榮指標。
- 空軍 KPI:有效觸及×互動率、員工自願轉發率、品牌來源的優質候選人佔比。 反偵測:只有曝光沒有轉換=噪音。
- 海軍 KPI:管道關係強度指數(觸達頻率×雙向合作深度)、履歷→面試→錄取→報到全漏斗轉換。 反偵測:只看「導入量」不看「質量」=管線泡沫。
- 特戰 KPI:冷門職缺解決速度(Time-to-Resolve)、急難任務潛在人選轉換率、關鍵招募的業務影響(例如新線開張時間縮短)。 反偵測:拿常規產出比特戰=評估模型錯位。
補一個真案例邏輯:公司靠陸軍「撈履歷」能短期補人,但因海空缺位,三年後品牌心智與管道枯竭,被競品同業彎道超車。所以最好的佈局時間是三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有了對齊的 KPI,接下來就看人怎麼動。新手、老手、主管,各自怎麼上陣?

五、三種HR角色的行動指引
新手 HR:從陸軍打底,空軍試水
30–60–90 天
- 30 天:熟練電話邀約節奏、記錄拒絕原因 TOP10、建立回訪名單。
- 60 天:每週產出 1 篇「職缺故事貼文」,做一次空軍小實驗;追「出席率、報到率」。
- 90 天:盤點前三名高轉換話術與三個低效管道,做調整報告。 指標專注:不看履歷總量,只看到場與留下。
等新手站穩腳跟後,就該往「顧問位」升級,這是老手 HR的戰場。
老手 HR:從執行者往「招募顧問」升級
- 關鍵任務:拿下海軍與特戰的話語權,把管道經營與隱性人才盤進長期戰略;用精細化 KPI跟主管對齊成效,避免只談履歷數。
- 固定動作:每季盤點管道 ROI、辦小型社群聚會、在產業論壇擔任志工或評審,提高觸達深度。
- 產出物:轉換率儀表板、來源佔比報告、主管決策簡報(10 頁內)。
但就算 HR 升級了,若用人主管還在旁觀,整個戰局依舊動不起來。
用人主管:把自己當成「戰術指揮官」
- 角色定位:非標準化職缺時親自上陣;提供「職缺故事」與「90 天挑戰」,參與社群互動,讓候選人看到未來老闆。
- 必備行為:協助品牌經營(寫一篇 LinkedIn〈英文〉短文)、共面面試 3 場/月、參與至少一個人才社群的 AMA。
- 文化訊號:在團隊中公開說:「招募是全員戰爭。」這句話比任何流程都更有用。
三個角色各自上軌道後,最後要收束到文化,因為文化才決定這套會不會長期有效。
六、聯手作戰,才能共贏
關於聯合作戰這件事,不只是效率問題,本質上是文化轉型的問題:招募不是 HR 的責任,而是整個組織的共同挑戰;HR 也應借此機會將自身轉化成內部顧問/策略夥伴的角色,並讓單位主管從「人力申請者」變成「人才吸引者」。因為未來的人才戰,單打獨鬥幾乎沒有勝算—只有透過 空中鋪陳、陸上突破、海上深耕、特戰補位,在關鍵時刻佔得先機。Hiring Success is a Team Sport ,不是口號,是存亡邏輯。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你確定要的是短暫的人手,還是長期的戰力?因為前者可靠運氣,後者則要靠聯軍。
互動思考題
- 在這場戰爭裡,你目前像哪支部隊(陸/空/海/特戰)?為何這樣定位自己?
- 如果只能強化一支,你會選哪個?接下來 30 天你能做哪件具體小事?(例如:寫 1 篇 LinkedIn 職缺故事、安排 1 場校園小聚、建立 10 人特戰候選清單。)
#後記:吳祉龍先生為中租集團人資協理,本文為我們兩位好友一起閒談時討論出來的,所以以共同撰寫的名義發佈。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