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鍊魂系列】【情商】鍊魂式EQ工作觀念篇第一階段|第二回|長工時迷思:為何拼命加班不是績效保證
📖第一階段:覺醒與辨識(認清有害工作觀)
核心目標:看見隱藏的錯誤信念,意識到壓力與耗損並非「個人不夠好」,而是工作觀念出了問題。
第1回|為何好好工作卻越做越累?——有害工作觀的隱形牢籠
第2回|長工時迷思:為何拼命加班不是績效保證
第3回|多工陷阱:專注才是最高效能
第4回|Always-on文化:責任感還是自我消耗?
第5回|出席≠貢獻:生病硬撐的真實代價
第6回|完美主義的假面:卓越還是自我綑綁?
第7回|工作成癮:忠誠還是逃避?
第8回|努力≠回報:破解『付出就有收穫』的幻覺
第9回|忙碌文化:地位幻影下的身心枷鎖
第10回|求助不是弱點:為何『一肩扛起』會拖垮你
總結|拆解有害工作觀,走向鍊魂式EQ
附錄|ChatGPT彙整的有害工作觀
第一階段|第2回
長工時迷思:為何拼命加班不是績效保證
🌍 專家視角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1)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聯合研究指出:
每週工時超過 55 小時 的人,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大幅增加,
甚至死亡率比正常工時高出 35%。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也證實,長工時並不會提高績效,反而會因疲憊而造成判斷錯誤、創意下降與生產力遞減(Pencavel, 2015)。
換句話說:
👉 「工時長 ≠ 貢獻大」,很多時候只是效率低的假象。
💡 故事化敘事
曾經遇過一位朋友,他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
夜深了,他的座位還亮著燈,好像那是一種榮耀。
可是,幾個月後,我注意到一件事:
雖然他待的時間最久,但他的專案進度卻常常落後。
原因是,他的腦袋早就被疲勞掏空了,
花三小時才能完成本來一小時就能做好的工作。
我們都以為「留下來更久」就是努力的證明,
但事實上,有時候那只是 效率低落的掩飾。
📚 理論連結
在組織行為學中,這被稱為 「投入錯覺」(illusion of input) ——人們容易把「投入的時間」誤認為「工作的價值」。
- 美國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 John Pencavel (2014) 發現,當工時超過 50 小時後,生產力急遽下降;超過 55 小時後,幾乎沒有額外產出。
- 壓力研究學者 Karasek (1979) 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型」指出:長工時如果缺乏自主性,會放大壓力效應,最終導致倦怠。
這些研究共同提醒我們:
👉 「高效能來自專注與恢復,而不是單純延長工時。」
✨ 核心金句
👉 「時間不是價值的保證,專注才是。」
🛠 操作建議
這一週,請你進行一個簡單的小實驗:
- 每天記錄「工作時數」與「完成的關鍵成果」。
- 比較:是不是有時候工時長,卻沒有更多成果?
- 嘗試將其中一項任務,放進「高專注時段」(例如早上 90 分鐘),看看成效差異。
💬 收尾思考
職場中最難破的迷思之一,就是「越拼命越有價值」。
但真正的鍊魂智慧在於:不是用時間換取肯定,而是用專注創造價值。
當你能駕馭專注力,你才真正打破了長工時的牢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