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開始了一門社會課,成員年齡從小二到小六,最近我們進行的主題是「性/性別」。這一群孩子雖然大多是自學生,但有從小就自學的,也有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差異頗大。在關於性/性別的知識上也有不少差異,有些人參加過同志的婚禮,有些孩子日常生活中則很少討論到相關的話題。
我會在這個專欄裡記錄這門課的進行過程,希望能夠跟讀者一們起研究討論,回答「怎麼教孩子」這個問題。
「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這是這次上課我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
本來我以為是一個簡單快速的問題,大家選邊站一下就解決了,但有個聰明的孩A大概是嫌這問題太簡單無趣了,就硬是給了一個不簡單的答案。他說:「一半一半。」
「一半一半」是什麼概念?(圖片截自《魔神Z/INFINITY》預告片)
「來亂的」有時讓討論更珍貴
其實我覺得,A其實有點「來亂」的,但這種「不認真」在這種探索型的討論課裡,有時會是珍貴的刺激,它有可能將我們從習以為常的安穩路線上強硬地拉開,讓討論準備開始拓荒。
「怎麼樣一半一半?」我試著認真問。
「左邊那半還是右邊那半?」另一個小孩笑著追問。
又一個小孩說:「那我們有6.5個男生,4.5個女生。」
「等等,人可以這樣切來分成兩半喔?」我覺得奇怪。
A到這時就認真起來,他說:「有的時候男生,有的時候像女生的樣子。」
「那麼我們應該是6~7個男生,5~4個女生。6個男生時就是5個女生;7個男生時,就是4個女生。」一個女孩試著提出新的解釋。
到這裡,我們得到一個性別可以「流動」的概念。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當然也不太可能是那位孩子當初發言的動機。我一直覺得,夠好的教育現場(包括運氣「好」)要能夠享用「搗亂」,在認真與不認真之間,共同編織討論。
接著我問孩子第二個問題:「那麼,你怎麼知道你是男生,或者你是女生?」
孩子們直覺到的第一個判斷標準,是「器官」。
「男生有陰莖,男生的陰莖長在外面,女生的陰莖長在裡面。」一個女孩說。以我對這位女孩的了解,她大概是聽過「陰蒂跟陰莖都是會充血漲大的海綿體」這樣的說法,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卻沒有很明確的認識,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
「長在裡面是長錯了,那樣不正常。」一個這麼男孩回應女孩的說法。這個說法讓女孩們都快爆氣了:「你才長錯了啦!」但他還是非常堅持──其實也不能說是堅持,在我看來,這這種「感覺」對他來說像是呼吸一樣「自然」。他不懂為何女生要生氣。
我覺得這孩子的想像應該是「陰莖往身體內生長」,而不是女孩說的「陰蒂」(也許也包含陰道)的想像。與其說是對女生身體的貶抑,可能比較接近「對女生的性器官幾乎完全沒概念」的狀態。
我打算之後再向孩子補充性器官的知識,今天只集中在討論「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性別」這個話題。
有個女孩說:「要看有沒有胸部,有胸部就是女生。」
我:「呃……其實我也有胸部。」
女孩連忙解釋:「乳頭啦!」
我:「我也有乳頭。」
女孩(慌張):「……。」
一個男孩幫他解圍:「是有乳腺的那種乳房。」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很快就發現性器官不是一個很可靠的判準。我說了安潔莉納裘莉切除乳房組織,並且進行義乳重建手術的例子。這樣沒有「有乳腺的乳房」的安潔莉納裘莉,是男生還是女生?另一個孩子也補充了「一出生就同時有陰莖與陰道」的例子,這樣是男生還是女生?另外我們也可以想像,一個曾經有陰莖的男性,可以因為某個意外而失去自己的陰莖。
接著我們又提出「行為像男生/女生」跟「自己覺得是男生/女生」這兩個判斷標準。但簡短討論一陣子之後,小孩就放棄了它們,覺得也都不夠力。
你們下輩子想要當男生還是女生?
「那麼,你們下輩子想要當男生還是女生?」
討論陷入膠著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個經典問題。女孩裡還想要當女孩的不到一半,男孩裡想要女孩的完全沒有。
有個男孩很直白地說:「我不想當女生,是因為我不想要懷孕生小孩。」一個大女孩激動地說:「女生也可以不要生小孩啊!」他想了想,接著說:「在台灣,當男生比較有優勢。」這句話讓幾個大女孩直接爆氣了:「你亂說什麼?」「憑什麼?」男孩趕緊解釋:「我並不是覺得這是對的,只是在說這是台灣現在的樣子。」
討論了老半天,我們還是搞不清楚我們到底是怎麼知道自己是男生或女生。
一個大小孩思索了一陣子,追問了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你想要當一個男生,或者說,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男生,得要先有一個男生的『模』才行。因為你像是那個模,你才說你是男生;或者你看著那個模,說你想要當一個男生。」
這個意見雖然對一半的小孩來說太難,但很有啟發性,於是我試著解釋給小孩聽,並且提出一個想像實驗:「假如你今天出門就被烏龜撞了,你的靈魂飄上天空見到天神,天神看你好可憐被烏龜撞死,決定讓你開出三個投胎的條件,可以決定投胎後的狀態,那麼,如果你想要當男生,你會寫哪些條件?」
一個大孩子試著給出條件:「陰莖、沒有陰道、沒有乳房。」
「但如果他的行為很像女生呢?」一個男孩這樣問。而且剛才我們想起我們才討論過,器官不是個夠好的判斷標準。我們發現,假如我們不把「怎麼樣可以投胎成男生」的條件交給天神決定,我們大概也不知道怎麼設定這個條件。
那個A小孩則提出另一個觀點:「一開始大概只是陰莖長在外面跟長在裡面的不一樣而已,人們注意到這種差別,於是就這樣分類,分成男生跟女生。」另一位孩子試著接這句話:「也許這種分類其實不是那麼重要,每個人都是人。」
「男/女」這種分類重要嗎?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問法:「只有這種分類法嗎?」
「印尼有一個叫做
Bugis的民族,有五種性別。」在下課前,我留下這個讓小孩們驚訝的線索,要他們回家自己Google。
如果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分類法,那麼「男/女」這種分類法,顯然就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去回應這種分類方法呢?要全盤接受嗎?部分接受嗎?還是全面不接受呢?
為了決定要怎麼回應這種分類方式,進一步去思索這種分類所帶來的影響,就是這門課接下來的功課之一。
讀者們又是怎麼面對這種分類方式呢?又會怎麼跟孩子們談論這種分類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