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的我們總是走在被父母安排好的路,沒有自己的選擇權,孩子們被迫選擇對於「未來成就」加分的科系,但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站在父母的角度,肯定是為了孩子將來著想,或許我還沒為人父母吧?所以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理解。
缺乏時間陪伴與照顧孩子,而沒有去聆聽孩子們真正內心的需求?是大多數這個社會擁有的問題。又或者是,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向曾經他們走過的路;還是說,父母的「角色包袱」多了責任的承重感,他們也成了最不想成為孩子心目中討厭的模樣呢?
Photo by Alex Ivashenko on Unsplash
失去選擇權後的我們,走在被安排好的路上,逐漸失去自己的模樣,慢慢被塑造成他人想要的樣子,就這樣開始害怕「選擇」而失去「人生的主控權」,開始默認也沒有反抗之下,一步一步掉入活在他人的眼光、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自我產生小劇場、預設立場、腦補等狀況,擔心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導致遲遲無法前行。而這一切的原因來自於其中一要素:情緒勒索,不管是自己對自己的勒索;或是他人(友情、感情甚至是親情)對自己的勒索。
周慕姿心理師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一書中,提到什麼是情緒勒索:「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這些感受就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被勒索者讓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決定與行為,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為止。」。
Photo by Coline Haslé on Unsplash
面對情緒勒索要如何去應對呢?重點在於照顧自己的心情,換個角度解讀,讓自己有選擇,奪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假設,當對方開始情緒勒索應立即停止對話,轉移情緒,離開現場,避免開啟不必要的對話。緩和情緒後,開始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瞭解剛剛發生了什麼事,透過置身局外,換個角度解讀。在思維破局這本書有說到:⽤⼀個新的框架來重新看問題,增加視⻆,更容易發現解決⽅法。試著以勒索者的角度想想他最初的情緒起點在哪?總有個引發事件,如果想破頭後實在跟自己無關,就拒絕接下這個轉移或勒索。源頭既然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對方處理不了自己所遭遇的情緒,就比較不會陷於在勒索的困境裡。
勇敢說「不」吧!讓自己也有選擇權啊!不知道是不是這社會帶給我們的風氣嗎?拒絕他人的請求或邀請總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所以往往對於那些不想做的事、不喜歡的東西、不想去的場合,說「yes」。明明心中是千百個不願意,就好比要無條件接受勒索者的情緒,結果讓自己心情不開心,然後陷入不健康的迴圈中。
想必你也有遇過這樣的例子吧?出國玩還要幫同事或家人代購,總是會聽到「剛好你要去日本玩,請你幫忙買個小東西,好嗎?我再匯錢給你!」明明是自己放假可以好好享受一趟旅程,卻搞得自己好像是專業代購呢!如果真的不想要或不方便幫忙的話,就應該要勇敢拒絕,無論對方的立場如何,只要自己不能接受或不能忍受,就要老實說出來,同時,也要為勇敢說不的自己鼓掌。
因為無條件接受他人的情緒或請求時,不勇敢說不時,當下已經失去主控權,隨之也將逐漸成為自己不想為的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說過:「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不要在意他人的評價,也無須尋求他人的認同,去思考、去接納自己原生的樣貌,你唯一需要取悅的人,就是自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我拍手或是按愛心唷:D
又或者是想與我聊聊有關生涯或職涯的你/妳都可以
粉專私訊我唷:)
毅然決然開始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紀錄我自己,反思每個時期的我。更勇於嘗試追夢,憑著一股傻勁,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藉由發散影響力,來引起他人的迴響、產生共鳴,以及實踐自己使命,協助他人。
你好,我是脆鹽|生涯探索、職涯規劃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