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閱讀與學習的輸入習慣,到近兩年才開始刻意培養寫作的輸出能力,在去年也出版了《
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收到許多讀者的迴響與提問,有些問題是我自己沒想過的,但也因此啟發了我去思索如何解決、如何回答?
當然,這些思考也同樣幫助我更好的實踐輸入與輸出上的效率與效能。也因此有了這一篇文章的出現,歸納了我在輸出上的一些觀察與省思,希望對於在輸出上遇到阻礙或是期望持續精進的內容產出者,能有參考與交流的價值。
總共歸納了七點:
一、以輸出反饋更好的輸入
以輸出為前提,輸入也會跟著改變。舉例來說,心中想著規劃出國旅遊、或是打算購買新電腦,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這方面的資訊。(這裡撇除臉書偷聽你說話這種假設)
帶著問題去閱讀與學習,也會提升效率與品質。比方說,目的、關聯與效益,就是一種基本卻實用的提問法。比方說,我個人有一套「望聞問切、再三提問」的精準閱讀法,就是利用這三個提問為基礎所實踐的一種高效閱讀法。詳細說明請參見《
高產出的本事》一書,或者參考關鍵評論網的摘錄的這一篇文章《
如何利用「優勢輸出」模型,提升「精準閱讀」的體驗?》
在閱讀前先思考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書中的內容與我有什麼樣的關聯、可以如何解決生活或工作中的問題?我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觀點、技巧或有價值的東西?這是一種目標導向的閱讀法,不見得適用在所有閱讀上,但對於聚焦在「學習」的閱讀能達到效能與效率的提升。
有許多人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所以無法做好輸出這件事;或者覺得輸出的成果不好,一定是因為輸入得不夠多。其實,更多的輸入未必會換來好的輸出,而好的輸出也不見得需要更多的輸入。
多數高效的內容產出者,都懂得先輸出,來反饋更好的輸入,然後用對的輸入產生更好的輸出,創造出像滾雪球般的飛輪效應。在不少高效輸出、學習類的商管書中,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概念。
他強調高效產出的關鍵,就在於「先輸出、再輸入」的概念。先有了微輸入(input)之後,就要開始產出(Output),邊做邊思考,碰到不足的部分再繼續輸入(Input),最後重新檢討行動、進行反饋(Feedback),藉此來達到高效產出。
知名的學習之神,史考特.楊在他的暢銷書《
超速學習》中提到的費曼學習法,是目前公認的高效學習法,其概念同樣是以輸出反饋更好的輸入。
包括選擇、發現、學習與簡化四個步驟:
- 選擇(輸出):從輸出開始,找出想要學習的東西,將所知與主題相關的一切資訊都寫下來,包含理論、思維、方法、技能等,再運用簡單的方式對完全不懂的人說明。
- 發現(反饋):反饋在過程中找出不理解、卡住的點
- 學習(輸入):開始輸入,透過任何資源來學習,直到這些不理解、卡住的點都能輕易的說明清楚。
- 簡化(輸出):將所有過程簡化為圖像來呈現,加上自己舉的例子,或用對方熟悉、易懂的方式說出來。
而我個人所設計的優勢輸出模型,也是運用相同的概念,在一開始就先想著輸出的目的、對象與框架,然後進行輸出、輸入與反饋的過程,來提升輸出的品質與速度。
二、以前輸出是本事,現在輸出是本能
相較於過往,懂得輸出的人就更容易被看見;現在若是不懂得輸出,往往就是失去了存在感。你發現了嗎?年輕人愈來愈習慣輸出,網紅大為活躍;透過影片、音頻或其他形式來輸出想法與觀點,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曾經一位夥伴問了我一個問題。
原本當下想直接回覆,但想了想這樣太草率了。我的答案,對他人來說也許不是,甚至可能是是問題。想了兩週、盤點了過往的成長路徑,我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學以致用。從求學時期到出社會的頭幾年,我很強調學以致用這件事,具體來說是「學」與「做」這兩個面向的循環。比起學的多,我更在意能應用到實踐上的轉換率有多高。
第二個階段:看懂局、說中點。在職涯後期成為幕僚角色之後,有很多的時間都是自由發揮,不是解決問題、就是自找問題,所以「聽」與「說」的能力決定了能否在職場上活下去的關鍵。聽出言外之意、懂得讀出利害關係與利益權衡,而且要能講中問題的本質、說出影響力。
第三個階段:價值變現。在成為知識型自雇者後,就是完全靠腦袋吃飯。面對生存與抄襲的應對,我認為就是成長與產出的效率與效能,都提升到極致。所以必須提升閱讀的深度與廣度、練習寫作,以及講授與輔導問題解決的技術及技巧。也因此投入大量時間在「讀」與「寫」還有「教」這三個層面。
總體來說,就是「聽、說、讀、寫、做、教、學」的基本能力與綜效發揮。
單看單一技能,我都不是市場上頂尖的層次,但就綜合實力來說,我對自己還是還有自信的。我給對方的建議,就是從這七個層面好好盤點自己的輸入(聽、讀、學)與輸出(說、寫、做與教),然後保持輸入與輸出之間的平衡。你再回頭看我所寫的,就會發現每一個階段,我都在輸入、輸出有所增加與提升;只不過當初我並不是有意識地這麼做,就是巧合而已。
當你能聽的懂、說的清、讀的透、寫的好、做的到、教的會、學的快時,其實就會自然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連結起來,即使跨入任何一個領域也是事半功倍。
除非你已經站上管理者的那道防護線上,想要保有競爭力,懂得輸出是必然得學會的能力,而且形式選項越多越好,像是口說表達、文字寫作、簡報圖解、企劃提案、程式編碼、樣板實作等等。
三、輸出的中心是文章,即語言表現
不論是演講、簡報還是其他形式的輸出,我的起手式都是文字寫作,可能是架構的組織、內容的鋪陳,甚至是一篇完整的逐字稿文章。
透過文字語言的表現,得以檢視結構、層次上的邏輯性。然後再轉化為不同形式的輸出時,都能確保一定程度的完整性,無論是口語的溝通表達、文章寫作、簡報規劃、視覺圖解或是前面提到的精準閱讀,都只是場景應用的一種。更重要的是,所有形式的輸出彼此間會有整體性和一致性,這就是優勢模型的核心概念。
四、輸出不公開等於沒有輸出
公開,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接受市場驗證。當然,也有可能完全沒有人看,但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仍是不同的。
當我知道也許有人會看到時,就會對於輸出的內容與受眾的關聯性,會更有意識地去思考一些問題:這與受眾有什麼關係?對他們有什麼價值?
如果能獲得受眾的回饋,那就再好不過了。當然,我指的不是迎合受眾的胃口、照單全收。而是去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對方會提出這樣的回饋?他們是怎麼想的?自己又能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五、不是在賣文章,而是要用文章賣東西
不知道你是怎麼看待寫文章這件事的?但就我個人的觀點,比起將文章當作獲取價值的產品,我會更傾向於將文章當做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載體。
用來打造個人品牌、連結目標客群的一種通路,就像是內容行銷,讓對方知道「我」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同時帶來他們想要的效益,而不僅僅是一字兩、三元的產出價值而已。
舉例來說,幫一本書寫推薦序。
也許你看到的是不到兩千元的稿費酬勞,所以婉拒了。但我看到的是品牌認可的曝光效益,以及內容所傳達的專業素養,對於關鍵客群來說,是提升心占率的重要因素。
在這之前,可能就是無酬的寫作分享,才有機會吸引到出版社的注意與青睞。這些其實都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過程,然後無酬寫作會轉換為有酬邀稿、再轉變為出版或演講邀約,就跳脫了以字計酬的模式。
六、多數人是語言輸入過剩,觀察輸入不足
大量的閱讀與課程進修,就算是輸入了嗎?我想還要考慮到輸入的品質與轉換率。
只是一昧地輸入,都是別人的語言、文字與想法,如果沒有消化、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麼你在做的事情其實與電腦沒有兩異,而且肯定比不過電腦。
所以為什麼要輸出?為了驗證輸入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當你發現聽完一場演講、上完一堂課,輸出時卻說不出任何東西、乏善可陳,你就會明白自己輸入的是什麼了。
唯有透過輸出,才能強迫自己將輸入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那怕只是將別人的東西儲存成為記憶,也比什麼都沒有留下來得好。
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從容又持續地成長?在《
躍遷》這本書中,或許給出了答案。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先慢下來;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再做,學習也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有很多學習的管道,從個人閱讀、集體讀書會、旅遊生活到線上課程;只要你想,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我們相信只要大量閱讀與努力學習,就能得到成長進步,但事實是如此嗎?
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這才是你焦慮的根源。
想像有一個巨大的漏斗,上方是你餵食知識的入口,你丟了很多書籍、知識進去,下方的出口出來的會是什麼?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向來思考,你希望下方出來的是什麼?那麼,上方又應該丟入些什麼呢?如何確保這個轉換的過程如你所願?這就是以終為始的學習方式。
可惜多數人的問題就在於:語言輸入過剩,觀察輸入不足。
如果將大腦視為一個系統,那麼這個系統有效運作的模型包含了四個部分:輸入、處理、輸出與反饋,又稱為IPO模型。
我們的大腦,藉由各種「輸入」的管道取得資訊,然後「處理」這些資訊再「輸出」結果,反饋給大腦做為判斷決策或進一步運算處理的依據。
我們藉此改變了大腦世界,但這些過程都是在大腦中完成的,而且是一次性的,成效十分有限。如果我們希望更有效地活化大腦,帶來更大幅成長,甚至是改變真實的世界,就必須將「輸出」具象化,透過溝通表達、文章寫作、圖像創作或其他視覺化的方式,來獲得更大的回饋。
日本的精神科醫生樺澤紫苑,同時也是一位出版過二十八本著作的知名作家,以高效輸出的能力而廣為人知。他認為,人生是靠輸出達到轉變的。
有一個人每個月讀三本書,而另一個人每個月讀十本書,誰會成長的比較多?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看得多的人可以獲得比較多知識,所以成長的比較多吧?」
這是一種迷思,而且普遍都相信大量的閱讀可以換取來更多的成長。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影響成長的關鍵不在於輸入量的多寡,而是處理的方式與品質。
舉例來說,一個月讀三本書,而且說得出三本書內容的人,與一個月讀十本書卻說不出任何一本書內容的人相比,你覺得誰會有所成長呢?相信沒有人會懷疑答案是前者吧!這就是觀察輸入與單純的言語輸入的差異。
七、大量的閱讀,可以產生化學反應
關於這一點,去問問那些大量閱讀的人。我想沒有人會反對的,但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不一定。
以上,就是我在輸入與輸出實踐上的一些觀察與反思,希望對你在思考如何做好輸出或是高產出時,會有一些幫助!對了,你還記得文章中提到哪些關於輸出與輸入的書單嗎?整理如下:
- 高產出的本事
- 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
- 最高學習法
-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躍遷
- 最高學以致用法/最高學習法
- 超速學習
書名看起來都很像是吧?我也這麼覺得 : )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