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中,伴侶突然串起為什麼以前時常感到憤怒?
這個細微的發現太重要了!像是一把又細又小的鑰匙,毫無存在感,但沒了它就無法轉動下個情境。此景轉換到另一個景,就像是「轉變心情」一樣。這些細微的轉變與發酵,正是心情驟變的關鍵(鑰匙)。
事件是如何影響情緒的?
從事件到憤怒情緒的過程有多遠?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扭開了一道道的情緒門鎖?以下透過對話整理出事件與情緒之間,血淋淋的關聯性與轉變。這次舉例的情緒轉變有3個歷程,我譬喻成3道門。
先從結論說起,3道門是: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抵達第一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我想問你一件我想不通的事。」我說。
「好啊,你問。」伴侶說。
「為什麼朋友只是說可以換歌,就讓那個人這麼生氣?」我問。
「這讓人很生氣啊。」伴侶回。
「為什麼?我不懂這之間的關聯,為什麼這件事情會通往生氣?播放的也不是他的愛歌啊。」
「喔!我不確定他,但如果是我的話,因為一開始自信滿滿的,覺得很有把握可以選出當下最適合的歌,所以我就主動播歌。」
「嗯嗯!這個我理解。」我說。
「但是突然被說:可以換歌沒關係。我會覺得:什麼意思?不滿意我的判斷嗎?有種被否定的感覺,就會覺得很不爽。」
「但朋友只是怕大家聽膩同一個組曲吧?畢竟一開始是朋友要求反覆播放的,不好意思很正常啊。」
「對,你說的沒錯。但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否定。」伴侶說。
伴侶曾經分享過,她覺得或許是因為帶著自戀的傾向,所以自信滿滿的覺得出手就必須是正確的,是會期望自己符合周遭期待的。
|抵達第二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原來如此。即便對方只是出於好意的提醒不用再繼續陪他聽同樣的歌了?」我問。
「對。對我來說我只感受到被否定,覺得我很不重要,連做的決定都會被否決掉。」伴侶說。
「覺得自己不重要,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呢?」我問。
「就是份量很輕,沒有也沒關係的感覺。」伴侶說。
「那會怎麼樣嗎?如果沒有也沒關係,會怎麼樣嗎?」我問。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存在,如果真的沒有關係,那我為什麼要存在?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伴侶像回答又像自我提問。
「我想一下,那種感覺是浮浮的嗎?」
「對,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那樣不會很沒有安全感嗎?」
「嗯⋯⋯好像會,那種感覺會有點焦慮,因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那種焦慮是:那我現在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去面對?一方面想著剛才應該可以怎麼做、應該要這樣說;一方面又想著自己不重要,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徘徊在過去與未來的恐慌之中。
|抵達第三道門|
自信滿滿——焦慮——〔生氣〕
「這樣我就懂了。但為什麼會走到生氣這一步?」我問。
「沒有表現好所以我會覺得很焦慮,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辦⋯⋯會對自己很失望,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狀態。」
「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狀態,會怎麼樣嗎?」我問。
「會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會對自己很生氣。因為有期望中的自己,如果表現不好會對那個自己失望、對自己生氣。」
「表現不好對自己生氣是什麼感覺呢?」
「就是那個焦慮不安的感覺需要出口,當下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會一直想要找出口。生氣就是一種發洩吧?」
「所以你覺得那個人的氣,是在生自己的氣?」我問。
「如果是我,我覺得他是在生自己的氣。他可能很挫折。」伴侶說。
當情境的反饋不如自己的預期,也代表自己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甚至不被當下群體與情境所需要。這種受挫感與失望,堵塞在心頭需要有個出口,而唯一能夠解氣的方式就是生氣,對自己生氣。
⚠️我也發現,較少練習自我覺察的人更常將情緒歸為外因(對他人生氣)。
結語
伴侶有問必答,讓我清楚地看見「事件」是如何影響「情緒」的。再次整理:
- 起初情境發生➡️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此時是自信滿滿的階段
- 反饋不如預期➡️對自己失望感到挫折➡️此時是焦慮與自我懷疑
- 沒有存在意義➡️對自己存在感到質疑➡️生氣是釋放焦慮的出口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陪伴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