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沙菲爾合著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是經濟學重磅之作。書中提出「窮人思維」的概念,這裡的「窮」字,不單指在金錢稀缺的窮人,也指在時間上貧窮的富人,「窮」指的是稀缺,無論稀缺的是什麼。經濟學中所謂「稀缺」的含義寬廣,例如有形物質的稀缺。鐵是稀缺的,礦是稀缺的,水是稀缺的,木材是稀缺的。還有無形的資源,比如美好的景色,新鮮的空氣,也是稀缺的。其實,時空也是稀缺的,有時候同一個航班,它在物理上提供的服務是一樣的,但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價格就差距很大。地理位置也是稀缺的,土地其實是無限的,但有許多城市,還要填海造地,不是因為土地稀缺,缺的是位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是稀缺的,不是隨便建立起來的。
此書有幾個核心概念﹕
1.稀缺會帶來專注力
你會變得非常專注於有關事物。例如當工作的截止日期臨近時,人會一改拖延,變得很有效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異常專注,並在短時間完成任務。這就是稀缺所帶來好處——專注紅利。
2.稀缺產生管窺(tunneling)效應
稀缺所引發的專注紅利是積極面。但專注的反面則是另一種效應——讓人忽略專注之外的所有事情,也就是產生管窺(tunneling)效應。對於時間稀缺的人而言,管窺效應會讓他們無暇顧及那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例如教育、健康、家庭、人際關係等。
3.稀缺改變人的心態與行為
我們的思想會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尚未獲得滿足的需求:對於飢餓的人來說,他們需要食物;對於忙碌的人來說,需要亟待完成某項工作的時間;對於缺錢的人來說,需要想辦法支付每個月的房租。所以,當一個人為了省下幾十元而大費周折,為了省下幾千元而放棄進修機會,並非此人天生胸無大志,也不是基因問題。事實是,金錢稀缺佔據了他的思想,影響認知和決策。換言之,稀缺會導致人們的認知能力下降,削弱人們的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而且,稀缺也會導致人們的執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們抑制行為和控制衝動的能力。自控力的下降意味著,稀缺讓人做出不該做的事情,容易進入惡性循環。窮人有金錢稀缺,要改善這狀況,理想選擇是節省開支,那就意味著抵抗誘惑,例如喝酒、購物、買彩券、吃大餐……。而要抵擋這些誘惑,就需要很好的自控力,可偏偏稀缺導致認知頻寬下降,執行控制力下降,於是窮人比一般人更抵擋不住誘惑,就算他們更需要忍住,結果還是沒忍住,花了不該花的錢,接著就是舉債度日。再加上窮人還會進入因稀缺引起的管窺心態,他們只想著要馬上獲得金錢,而做出「短視」的選擇,亦即將目前的難題轉移到未來,他們可能會向高利貸借款,這些借款解決燃眉之急,但之後卻無力償還,結果債務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或許從稀缺發生的那一刻開始,窮人就已經慢慢的走向惡性循環,越來越窮。我們原以為「窮人思維」是一個人的見識有問題所導致的,但事實上,所謂的「窮人思維」,根本就是稀缺引起的惡性循環,稀缺導致人們失去前瞻性眼光,賤價拋售未來。
4.稀缺造成帶寬不足,智商下降
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差異:窮人的帶寬不足。這裡的帶寬是指心智帶寬,我們的認知能力以及執行控制力。稀缺會減少我們的心智帶寬,降低前瞻性,並削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因此,帶寬降低也意味著智商的下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的「認知頻寬」(bandwidth)或稱認知帶寬——亦即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亦即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思考、理解、認識、辨識、想像等能力,你做智商測試時,就會大量的使用到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與認知頻寬是息息相關的,當認知頻寬容量不足時,認知能力就會下降,也就是智商下降。
5.「餘閒」的必要
不被稀缺所囿也有方法﹕安排「餘閒」。例如,不想跌入時間稀缺的陷阱,一開始就不把時間排程塞滿,每個星期預留一天或半天來緩衝突發事件。時間排程滿了85%之後就停止,預留餘閒,才不會落入稀缺引起的種種惡性循環。或者,如另一實例﹕開刀房不夠用的醫院,常因緊急手術打亂預定手術的進行,造成後續的混亂與種種問題,所以醫院反而該空出一間開刀房不排手術,這樣突發緊急手術就可安排在這裡,完全不影響其他開刀房預定好的手術— 空出來的開刀房就是「餘閒」。
考題原文:
閱讀完《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重點之後,請回答(一)與(二)
(一)有哪些高中選文(文白不拘)或教材內容可與此處之經濟學與心理學觀點或者對照、或者反思、或者闡發﹖並請說明原因。(20%)
(二)就個人所見所聞,還有哪些其他材料可呼應此文之內容﹖(5%)
中宜擬答:
(一)
「稀缺」是一種「窮人思維」,不只是有形的、無形的物質資源的稀缺,也是指更高層次的時空或人際關係的有限性。稀缺理論反映了經濟學有關經濟起源如何形成的「稀少性」概念——因物質必然是有限的,所以產生了追求與交易的市場——同時也反映在心理學領域中,有對於人的本能慾望和相應的需求層次之討論。
高中國文選文中,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亦反映了稀缺心理: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曰:「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陶石簣的言行即反映了一種稀缺心理:天時上,今年春寒導致梅花晚開,是可能數年一遇的難得時機,錯過就沒有了;地利上,傅金吾的園林應當是較高級的處所,猶如今之觀光名勝,本身即以其園林造景馳名、吸引遊觀;人和上,「張功甫玉照堂故物」意味著此梅來歷不凡,具有「血統」上的優越性,梅花又是文人價值觀中高潔品行的象徵,加之因春寒晚開的特異,在以絕俗遊賞相尚的文人審美觀視野而言,賞梅成為必須的行動。王鴻泰教授的研究指出:晚明文人一方面在士商合流大環境下提倡俗文學、解放性靈;另方面也回過頭來以士人階級自詡,標舉士的生活美學。文中的梅花在在呼應了這種士人的好尚,影響了如陶石簣這般文士的認知與決策。
然而袁宏道的心態則恰好與之相反,既抵抗了稀缺心理,也展現了相對立的富人思維。袁宏道說自己「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又在後文中指出待月的趣味,是不可以「與俗士道」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袁宏道犧牲的是賞梅的機會成本;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袁宏道無法抵抗對桃花的迷戀,一則是順應自己當下的慾望、一則是標舉自己的價值。相較於一窩蜂遊西湖的杭州當地人、趨之若鶩賞梅的士人,袁宏道展現更高的精神層次,以山僧遊客才懂西湖最美的春月桃花這種小眾的審美,表露出內在的富足。稀缺心理導向的管窺效應、帶寬不足,即可由袁宏道此文為例,得出解脫的途徑。
(二)
1.稀缺會帶來專注力:
袁枚〈黃生借書說〉,提及因為借書與買書影響心理,借書因為有歸還的壓力,所以會盡快讀完書;買書則會因為書是屬於自己的,則會將書束之高閣,認為可以「姑俟異日觀」。因此,有還書期限壓力的借書行為可以呼應此文所謂稀缺導致的「專注紅利」。
2.稀缺產生管窺(tunneling)效應
典故「皋魚之泣」,見《韓詩外傳》、《孔子家語》、《說苑》。皋魚因少時遊學、遍謁諸侯,而有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慨嘆,即是因專注追求事業而忽略家庭的表現,可呼應此文所謂稀缺造成的「管窺效應」。
3.稀缺改變人的心態與行為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描述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的困境,主角因戀愛失敗而遁入酒中、理想破滅;其同事因成家而造成經濟壓力、更無法控制酒色財氣的慾望。可呼應此文所謂稀缺的「窮人思維」。
4.稀缺造成帶寬不足,智商下降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主角因為渴望被愛,在人生被誤會偷竊之後急轉直下,做出一系列導致自己處境更加惡化的行為,可呼應此文所謂稀缺造成的「認知頻寬不足造成的智商下降」。
5.「餘閒」的必要
楊牧〈閑適〉,出自《一首詩的完成》,認為詩人需要安排時間緩衝精神緊張,以便開脫蒙蔽,而能以更高的格局眼界完成詩人的使命,可呼應此文提出「餘閒的必要」。
參考資料:
1.晚明士人文化相關論文
(1)王鴻泰教授相關論文:
〈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
〈明清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
〈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游活動與文藝社交圈〉
(2)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
2.朴炳律《鋼鐵人的盔甲能用多少錢買到?》,第一章第一篇〈小王子為什麼要回到自己的星球?——《小王子》中潛藏的珍貴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