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聽」比「看」更容易記憶&吸收
很多專家都說,人類是視覺動物,看過的東西或看過圖像/圖表後,記憶力會更強
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抱持著懷疑態度
光用「聽」就能有這麼好的效果嗎?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好奇,不如參考看看本書。
作者清水康一朗(學習邊緣LearningEdge株式會社董事長)所主張的「耳讀」,是透過反覆播放聲音內容,讓大腦自動記憶的一種學習方式。
不同於過去以閱讀為主的學習方式,
「耳讀」是透過對人類右腦的訓練,
將所有「聽過」的知識,藉由大腦自動儲存,
讓人在不知覺中,發揮強大的記憶潛能,這就是「耳讀」的力量!
其實仔細想想真正的耳讀大師,應該是小小孩。完全無法閱讀文字的嬰兒,靠的就是聆聽外界傳入耳朵的各種聲音,慢慢累積學會語言與說話,這讓我回想起女兒還小時,因為還看不懂文字,就常因為聽我們講話而誤解成不少有趣的事。雖然不懂,但小孩真的很用心在聆聽、也記憶強大。很多人靠著聽ICRT、大家說英語學好一口流利的英文應該也就是這個道理。
曾有學者研究發現,願意且能夠好好跟學齡前孩子說話的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比沒能好好跟父母說話的孩子多聽了三千萬字,願意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養大的孩子,日後的學習成效也比較好。
本書一共提到三種學習法:
- 耳聞 學習法
- 傾聽 學習法
- 發問 學習法
「耳聞」就是英文的hear,「傾聽」是英文的listen,你知道hear與listen的差別嗎?
- 「耳聞」是自然傳入耳朵,例如鳥叫聲
- 「傾聽」是集中注意力,主動去聽
通常這兩種「聽」會在無意識間切換,各司其職
例如我們搭捷運時,別人的談話飄進你的耳朵裡,剛開始你只是無意識的「耳聞」,但是如果對方講的話題剛好是你有興趣的,你就會豎起耳朵,開始「傾聽」別人在說什麼。
至於第三種「發問」,則是化被動為主動,作者建議抱著「求助」的心態聆聽。如果你是懷著「求助、請教」的念頭,用與講者對談的心態來聽,便常常能與自己的疑問相連結。遇到迷惑時,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是那個人,他會怎麼做?」即便還沒聽到答覆,也別氣餒,繼續反覆聆聽就行了。
最後,我分享書中一個有趣的事,在作者的公司裡,禁止兩件事:
- 禁止同事說「問題」,這兩個字必須轉換成「工作」兩字。大家不會說,「老闆, 這裡有「問題」,而是說老闆, 這裡有「工作」。希望大家的意識都能轉變為思考處理這個工作,而不是因為這個「問題」而停下來。
- 禁止同事說「不能」,必須將「不能」轉變為「怎麼樣才能做到」。其實這跟我上次分享的【不說「辦不到」,改說「怎麼樣才能成長」】概念一樣,在外商公司工作多年的經驗,我發現其他國家的同事在做簡報時,會有一頁叫做「opportunity」,也就是「機會點」的意思,寫下你未來要怎麼做才能成長的「策略」,讓主管看了覺得又對明年/未來充滿信心(笑),那你就贏了😜
作者清水康一朗先生說,不用特意背誦,自然而然就能記住訊息。
耳讀學習法的重點在於
反。覆。聆。聽
反覆輸入,原本就是大腦記憶資訊的基本功夫。不管是資訊還是技藝,都是靠反覆輸入的方式儲存與記憶。像是打球,得反覆鍛鍊基本動作;學習語言,得反覆輸入。
下次大家不妨試試看!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