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又到畢業升學的季節,許多爸媽紛紛在各種管道上詢問哪一所學校適合我的孩子,對我的孩子最好?這些家長的孩子有的是國中畢業生,有的甚至是高中畢業生,大多數的家長都憂心忡忡地詢問,哪一所學校才是最適合孩子就讀的學校?或者是能持續讓孩子在正確道路上發展的學校?當然上網路詢問大家的經驗時,並沒有說明是否已詢問過孩子?但在我看來,是否詢問當事人(孩子)的想法才是就重要、就需要引導孩子的部分。
爸媽的焦慮五花八門:除了一般大多數家長所關心的「重要參數」,比如說周邊環境、離家距離、管理嚴格度(如收不收手機)⋯⋯等,有的甚至擔心該校學風是否太過自由,以致於孩子沒有人控管,學壞了⋯。爸媽的焦慮顯示了一種擔心:「我的孩子還不會好好的管控自己,不幫他安排做決定的話,他會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不知道飛去哪裡?再也拉不回!」而這些想法的背後,就是認為管控好孩子,才有做好爸爸媽媽的樣子。
但是我要問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孩子並不是一夕之間就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也不是一夕之間轉大人的,我們都從孩子的模樣長大而來的。那我們為人爸媽者,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訓練孩逐漸管控自己,讓孩子最終獲得自己能夠適當管控自己的能力而成為大人?我在另一篇文章曾描述過一對家長讓孩子取得碩士之後,就認為已經盡到家長角色的責任,在孩子碩士畢業的隔幾日,就把孩子趕出家門,不再提供任何金錢支援,認為孩子應已具備成年大人養活自己的能力。結果這位碩士孩子一時找不到工作,身上也沒錢,淪為在超商偷東西的小偷而被逮捕,這是報紙報導過的真實案例。從這個案例來說,為人爸媽者應該是在孩子成長中一點一滴地對於孩子所要面對的事情賦與自我決定、執行及負起責任的權力,才能逐漸培養孩子轉大人的能力。而孩子所要面對的事情有哪些?可以用「二評忍肯」的心理學的原則來培養孩子面對事情做決定:
1、評估孩子能力的水準:先要評估孩子擁有的分析能力如何?請他在比目前能力高一些的事進行決定。比如在兒童期有能力選擇吃糖果還是玩玩具,可以要他更上層樓決定上午時間或是下午時間吃糖果或玩玩具;在中學生,有能力完成要做的事,但進一步請他開始規劃放學後到睡覺前處理事情的順序和所花時間。
2、協助評估要面對事情需要的資訊及引導行動:當面對一個問題解決情境時,評估要下決定解決這個問題時,所需要的資訊為何,並引導孩子行動去取得資訊。比如孩子無法決定選A校或B校時,可引導他實際去兩個學校走一遭,看一看,收集自己身處兩個學校的感受資訊以及路程資訊,供自己做選擇的重要參考。或像是說,要不要補習?選哪家補習班?引導孩子如何評估補習班的各項利弊。
3、照顧者(通常是爸媽)要忍住焦慮等待孩子決定:當資訊足夠了,孩子也有相應的能力水準面對情況,剩下來的就是等孩子自行決定,爸媽可以用「這是你的事情,你現在要練習自己決定,有什麼還需要討論的部分可以隨時找我們,但是決定你要自己下,責任要自己承擔,但是不管決定的後果是好是壞,我們都支持你!」來鼓勵孩子自行決定;此時爸媽的功課要忍住焦慮,不要再主動提供意見,並且靜默等待,這雖然是非常煎熬和困難的,爸媽要多練習,因為爸媽愛護子女的心切,常常都會潛意識地指導或替孩子做決定,因為認為提供最好的結果,是爸媽該做的事而不敢放手,此時在一直保護子女的狀況下,子女就會逐漸依賴爸媽而學不成轉大人自我決定負責的狀況。
4、不管事情後果如何,要肯定孩子的決定並要求負責:不要因為事情後果的好與壞而稱讚或責備孩子,一直要稱讚孩子做決定負責的行為過程,縱使結果不如預期,比如說孩子選擇了 A,然後被騙了。作為父母的就應該跟他說,「沒關係的,不要難過,你因此學得了一個經驗,做為下次做決定的參考」。本來選擇或者做決定就有大小不一的風險,在成人世界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培養承擔失敗的勇氣,不被打倒,這是訓練自我強度。
重複上述的過程,不斷遵循四個步驟,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轉大人自我決定並負起負責」的能力,也會鍛練他面對失敗的心理強度,為人父母者可以嘗試看看。
(相似文章刊登在「親子天下」)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