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數學好,我以後一定要唸數學系!」
「我歷史好,所以想念歷史系。」
「我擅長寫作,所以我想唸中文系!」
停!你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嗎?你知道這樣的想法,很可能會讓你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嗎?
用高中擅長或喜歡的科目選系,容易落入「強科選系」的陷阱
在台灣,許多高中生會因為高中擅長或喜歡特定的科目,而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想要唸相對應的大學科系,例如英文好就想唸英文系、數學好就想唸數學系⋯⋯然而,從這樣的類推來選擇科系,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因為大學的課業遠比國、高中來得更難,而且大學許多科系的所學和高中相比,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貿然進入特定科系,很容易因科系不符想像而失去對科系的興趣,甚至因課業壓力而拒絕學習。
就以前述的數學系與英文系為例,高中數學、英文的上課內容,與大學數學系、英文系的必修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以下就以台大外文系與數學系的必修課程為例,比較兩者與高中英文/數學之間的差異:
台大外文系 112學年度必修一覽(資料來源:台大外文系官網)
大一:文學作品讀法上/下、西洋文學概論一/二、英語口語訓練一上/下、英文作文一上/下、
大二:語言學概論上/下、英語口語訓練二上/下、英文作文二上/下、歐洲文學1350-1800、歐洲文學1800以後、中世紀英國文學、十六世紀英國文學、十七與十八世紀英國文學
大三:英文作文三上/下、翻譯及習作上/下、浪漫時期英國文學、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二十世紀英國文學、戲劇選讀一/二、莎士比亞戲劇、二十世紀愛爾蘭戲劇、現代歐洲戲劇、當代英美戲劇
大四:早期美國文學、十九世紀美國文學、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小說選讀一/二、烏托邦小說、英美小說、喬伊斯小說、愛爾蘭小說、後殖民非洲小說、後殖民亞洲小說、英國女性小說、二十世紀美國短篇小說、成長小說、科幻小說與電影專題
從上面所列的必修中可以發現,英文系除了唸英文之外,更多是關於文學、語言學的學習,如果只是單純喜歡英文,卻不喜歡語言學、文學等領域的話,未來的學習將會非常痛苦。
再來讓我們看看台大數學系:
台大數學系 112學年度必修一覽(資料來源:台大數學系官網)
微積分 (5 + 5)
線性代數 (4 + 4)
分析導論 (5 + 5)/分析 (5 + 5)
代數導論 (4 + 4)/代數 (5 + 5)
常微分方程導論 (4)
偏微分方程導論 (4)
幾何學導論 (4)/幾何學 (4)
複分析導論 (4)/複分析 (4)
計算機程式設計 (3) (得以計算機程式(901 10210, 3學分)替代。)
計算數學導論 (4)
機率導論 (4)
和高中的數學相比,大學數學系的必修更難、更偏向理論性質。如果是喜歡高中數學的同學,比較適合的反而是會計、統計或資工、資管等屬於「應用」 性質的數理邏輯相關科系。
舉上述的例子是想要告訴學弟妹們:如果只是因為高中時期喜歡或擅長某科,就決定唸那個科系,很容易造成大學期間對科系適應不良,甚至因課業成績不佳造成惡性循環,反而失去原本學習的動力。
個人經驗:曾經立志念歷史系,直到參加歷史系營隊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
接下來我想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我在國、高中時因為擅長歷史科,曾經立志念歷史系,並一度以台大歷史系作為目標志願。然而高一暑假參加了台大歷史系舉辦的營隊後,我才發現:高中歷史和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完全是天差地遠。
在台灣,國、高中的歷史教學,主要聚焦在人物與事件,並且以大量的記憶與背誦為主(我認為這也是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一大問題,但因非本文重點故暫不在此贅述),然而和國、高中相比,大學歷史系更強調的是史學的研究方法與歷史觀的建立,不是只有單純的了解人物與事件。對於單純只是熱愛歷史人物與故事的我來說,歷史系並不是理想中的科系,反而是以深入一國文化、歷史為主的外語科系更適合自己,並因為自己本身熱愛日本與韓國文化,決定以「日文系」與「韓文系」為目標(雖然最後因為學測成績差一級分的關係,陰錯陽差進入了民族系,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我認為自己很幸運,可以很快就發現所謂的「夢幻科系」並不適合自己,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某一科好就決定進入相對應科系,最後卻因此適應不良的大學生。
避免「掉入陷阱」的第一步:了解科系必修課
最後我想要和大家聊聊:在選擇大學科系的過程中,要如何才能避免「強科選系」陷阱,並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系。
要避免陷入這樣的迷思,第一步就是「了解科系的必修課」。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科系官網上都會有課程地圖,或是各科系的必修科目表,大學四年的必修/群修都會列在上面,例如以下這一份就是政大經濟系今年度的必修與群修課程:
找到了該科系的必修與群修後,我建議可以先去書店或圖書館找該科必修的課本,不用看整本,看目錄或序言,大致判斷一下這樣的內容自己是否有興趣。一般來說,大部分科系必修的課本或指定閱讀都能在圖書館或大學的書城找到,大致翻閱之後,就可以知道自己對該科目有沒有興趣。以我自己為例,我從小數學就不好,因此非常討厭數學,也不想念會碰到數學的科系,因此自然科學與必修微積分或統計的社會系、經濟系等社會科學相關科系自然被我排除在外。除此之外,我也不喜歡需要大量推理、辯證的科系,因此排除了需要大量邏輯思辯的哲學系與歷史系。然而另一方面,我對於文學、歷史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事物卻相當有興趣,因此在選擇科系時,能不用碰到數學,也不需要大量推理、辯證,又能結合人文關懷與文化學習的外語和大眾傳播類科便成為我理想的科系選擇。
避免「掉入陷阱」的第二步:了解自己喜歡/擅長特定科目的原因
光是了解必修課還不夠,要避免掉入陷阱,還要了解「自己為什麼喜歡/擅長特定的科目」,並從喜歡/擅長的原因背後,找出哪些科系是可能和這些點有關係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喜歡歷史,除了善於背誦剛好能適應台灣的歷史教育外,我也非常喜歡了解「人」,以及「人」背後的那些故事。也就是說,我是個喜歡故事的人。
因為喜歡故事,自然會對於文學、文化等事物感興趣,而有大量文學與文化要素的科系,就是外語科系、文創系與大傳系。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很快便鎖定了選讀科系的方向。
就像為什麼喜歡貓一樣:有人覺得貓很可愛;有人喜歡貓傲嬌的個性;有人喜歡貓粉嫩的肉球......每個人喜歡同一個科目的理由都不一樣,找出喜歡的理由後,才能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小結
在台灣,因為國、高中時期較不重視大學科系探索,導致許多高中生誤以為大學科系與高中科目能完全對應,並因此對科系有錯誤的想像。然而這樣的誤會卻往往造成學生進入大學後無法適應科系與想像的落差,嚴重者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雖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但身為一個有過選系經驗的大四生,我能做的就是把我自己的經驗透過這篇文章與高中生分享,希望未來的高中生們不要僅憑著高中的經驗,就盲目地選定科系,畢竟高中一個科目只佔你1~5個學分,但大學可是要念整整四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