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十幾歲的後半,日子非常難熬。
原以為自己走向的是一片坦途,沒料到迎接我的是遍野荊棘。走過之後,雲淡風輕,理應沒什麼好再提的,個人的選擇也沒什麼參考價值,但實在回答過太多次他人問我如何跨領域轉職的事,決定寫下來回應這些好奇心。
猶記得高中時對星座和心理學感興趣,加上喜歡小孩,我填了所有師院的諮商心理輔導相關科系。事後想來,那些選擇的理由真是牽強,當時的我對老師及諮商師的工作了解其實十分有限。
爾後在師院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喜歡教學,而原本內向不善言辭的我,經過師資培育的種種訓練之後,可以自在地站在講台。取得教師證後,原本躊躇滿志地想發揮及實踐所學,卻面臨教師甄試的挫敗。年年參與考試,連連鎩羽而歸。擔任代理教師十二年,每年遊走不同的學校,因此在史料中看到文徵明九試不第,幾乎可以說嘴:「這還好吧?我教師甄試加上公職考試已超過二十次哪!」
曾在某校代課期滿後,新學年沒有出缺,學務主任很支持我,她說她想開個暑期書法社團,希望我擔任指導老師,我很感激她的好意,羞於啟齒的是,只領社團鐘點費怎麼能夠支應生活費用呢?更何況我還要利用暑期考教甄。
一再參加教師甄試,轉眼間人已至中年,投入教甄的沉沒成本讓我難以抽身,但少子化的衝擊下,師資已趨飽和,停下來盤點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知道不能再繼續考教甄了。(這是距今十年前的評估,現況可能不太相同。)
最終會放棄當老師,是受夠了年年遊走在各個學校,難以建立支持自我的社群。明明在教學現場得到學生、家長以及同事的正向回饋,卻無法延續跟學生和同事建立的情誼以及努力的教學成果。
在沒有其他專業的情況下,我想轉行並不容易,幾經考慮後選擇參加國考。開始準備國考時,直觀上想選擇考教育行政,但是該科錄取錄極低,我以歷年的錄取率做評估,最後在專業科目不太困難的職類中選擇地政。第一次參加國考時,我只略讀之後就去應試,心想考申論題應該會有筆墨分數,但實際上在考場死活擠不出東西來,考了一兩科就直接放棄。
當時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為了節省交通時間,我買了補習班函授課程在家上課。陸陸續續考了幾次卻還是沒錄取,花了一些時間終於弄懂,準備國考不能光是讀書,訓練知識輸出的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之後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練習寫題目,終於在2014年考取了。
考上之後,推開了另一階段職涯的大門,故事未完,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