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是一間世界級領先的全球管理咨詢公司,而麥肯錫式的邏輯思考,簡單來說就是:批判性地思考(透過深度洞察,擁有自己的想法)和邏輯性地發展(淺顯易懂地傳達)。
其中,邏輯的基本結構是以結論為頂點,並與導出結論的根據或由能夠實現結論的方法建構而成。就經理人整理,必須滿足三大要件:
1、結論就是問題(主題)的答案。
2、縱向原則
自上而下形成「為什麼如此?」(Why so?)的關係。相反地,由下往上則為「然後造成什麼結果?」(So what?)的連結。
3、橫向原則
左右同層同組的要素之間,形成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又在《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裡將批判思考定義為「透過深度洞察,擁有自己想法」,若想讓商務和你的整個人生方向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在那個方向中,盡量獲得更多人的贊同,聽到他人對你說:「那個意見很好」,如果沒有思考的深度,也就是「批判性思考(深度洞察)」,一切都只是空想。
天下雜誌整理了麥肯錫式邏輯思考中可以先養成的7個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鍛鍊批判思考,養成習慣後自然能夠把事情想得更深入、更清楚,分別是:
習慣1:刻意「具體地」對親近的人訴說
假設某個親近的人說「我去便利商店買點東西」時,你拜託對方:「順便幫我買個飲料。」如果你拜託的對象是親近的人,或許彼此之間會有默契,對方會將「買個飲料=你喜歡的飲料」帶回來。在一般情況下,要試著刻意具體地訴說,不是「買個飲料」,而是說「我想提升幹勁,幫我買提神飲料」。
習慣2:不要「跟著大家做」
即使是小事,也不要輕易地「跟著大家做」。並且心想「自己為何選擇它」,思考這個選擇的理由,試著清楚地說出「根據」﹝即使沒有人在聽﹞,就是通往「批判性思考」之路。
習慣3:從新聞標題中思考「別的事」
不只單純吸收資訊給你的,去試著思考「So What?(所以怎樣?)Why So?(那是為何?)」去發掘標題沒有察覺到的事,針對日常聽到的新聞練習批判性思考,會逐漸看見其背景、意義,或者別的觀點。
習慣4:在衝動購買前思考
真正具有價值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變便宜,在衝動購買前, 請先冷靜一下, 批判性地思考:「 對於自己而言, 它是否真的『 非買不可?』」若是「真正必要」的東西,說不定不管價格如何,你早就買了。假如不是偶然經過正在打折的店,就不會買的話,今後也有可能不會買。這麼一想,衝動購買的本質其實不是獲得那個「東西」本身這個目的,或許得到「便宜買到了(儘管如此,還是有支出)」這種滿足感才變成了目的。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
這一點我覺得很有趣,他舉了一個例子:「有許多人戴口罩」,也有可能只是碰巧在場的人們都戴口罩而已。光憑主觀的資訊,可以說「有許多人戴口罩」嗎?也就是說,「多」的定義模糊,這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多。
和人們對話的過程中,這是常見的事;儘管乍看之下,感覺對方說的是「事實」,其實其內容也經常不過是說話者的「意見」罷了。
習慣6:試著成為蘇格拉底
人無論對自己或對他人,對所有覺得正確的事、奇怪的事發問,才是最卓越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所有事情「設問」,一面釐清它的本質,一面提高人性。
這又稱為「蘇格拉底法(蘇格拉底問答法)」,透過問題,試圖從自己或他人心中,引導出更佳的答案。舉例來說,如果對方說「顧客滿意很重要」,便試著問「顧客滿意究竟是指什麼?」;如果有人說「背叛別人不好」,就試著問:「你覺得背叛是怎麼一回事?」。
面對任何發言,都不要直接照單全收,而是試著設立某種「問題」。試著意識到蘇格拉底這種做法,也是通往批判性思考的捷徑。
習慣7:不要縱容模糊的用詞
以下是某上司和屬下的對話。
上司:「先前那件事還在進行嗎?」
屬下:「啊,那件事啊。好像進展得不錯。」
上司:「那麼,拜託請盡早完成。」
屬下:「是,我會再向您報告。」
這是常見的對話,但是,你不覺得哪裡不對勁嗎?
上司以「先前那件事」表達,屬下「自認為曉得」上司在指哪件事,但不見得掌握了同一件事。
此外,儘管屬下針對進度說「進展得不錯」,也不曉得是否順利,儘管進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否發生了什麼問題而停止進展,上司也必須確認這一點。
上司也設定了「盡早」這個模糊的期限,沒有具體地指示要在何時之前完成。屬下接下來的回答也是「我會再向您報告」,不清楚何時,以及報告何事。
像這樣一一批判性地「吐嘈」,會意識到「這樣行不通」,但是在一般的對話中,即使事情在邏輯上說不通,也會沒來由地理解。
正因如此,若是在平時縱容模糊的用詞,在重要的時刻時,「進展不順利」這種結果就會擺在眼前。
經理人圖解麥肯錫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1650
擷取的天下雜誌文章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