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築的熱情剩下幾%?
Q2. 不從事建築的話想從事什麼?
第1題,有的老師回答剩20%,有的回答100%。第2題,有的老師想當家庭煮夫、有的想開早午餐店、咖啡店,有的甚至想不出要做什麼(怎麼就不考慮學好中文?)。 在第1題的答案中,一般老師會希望學生的回答是對建築有高度的熱情,以此作為踏入職場的「燃料」。而在第2題的答案中,老師則會希望學生的回答至少是有答案的,此答案不管如何,沒有好壞對錯;亦如人生,沒有好壞對錯,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情,而最危險(悲哀)的莫過於想不出(活著)要做什麼。
然而,即便是在學校、自己就是自己業主的建築設計中,亦不是每個環節都讓人感到有熱情。以我為例,在學校時,對建築最有熱情的環節便是概念從無到有、從概念發想、想迫不及待的趕緊將概念以概念模或sketch發展出來的過程。至於做模型、簡報、排版等階段,目標便由說服自己轉向說服老師,相對就沒那麼有熱情了。因此,對任何事情的熱情不可能永遠的持續及維持100%,重點在於如何持續保有熱情的可能?如何延續熱情的感覺,那便與第2題的不從事建築有關。問題便在於,建築系畢業不管做建築與否,建築教育是否對於實現其他想做的事情有所幫助?
建築教育當然不是建築產業的職業訓練所,建築教育追求的是普遍的建築能力,而此能力不僅能夠應用在建築產業,亦能應用於人生其他目標的追求。而我認為那便是設計的能力,即─「從無到有」的能力。建築教育的重心、普遍的能力便在於一次次設計課中,訓練學生從無到有、從一張A4的題目單,到產出幾十張A0圖與模型的能力。
於是,開咖啡店便是設計咖啡從無到有的過程、當家庭煮夫便是設計生活、設計飲食等從無到有的過程。然而,各行各業都有設計的可能,中文系能夠靠一支筆從無到有的寫一整本書、土木系能夠從無到有的計算結構的安全、哲學系能夠藉由論證從無到有的證成世界的存有、化學系能夠從無到有的由實驗應證假說的結果。那麼,其與建築教育從無到有的能力又有何差異?
我認為沒有,建築人之所以認為有,那不過是一種專業的傲慢。正因為如何「活著」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思考的,建築不過有幸成為我們從無到有、面對「活著」的「起點」。至於「終點」以及終點前的「過程」,則有賴於我們持續的創造與設計。而之所以稱為「有幸」在於,建築跨領域以及實作的特性,讓建築人即便不做建築,也能夠從建築思考與社會、自然、歷史、哲學、政治、科學等的關係,並有將主觀知識實踐為客觀知識的可能。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對建築的熱情剩下幾%?建築系畢業後,我念了哲學研究所,以及不在建築產業工作(文化局),表面上我似乎離開了建築圈。然而,正因為建築是我從無到有的「起點」、的基礎。於是建築反而成為了我從無到有批判、活用建築哲學的對象。若論及對建築哲學的熱情,我想我是數一數二的。而身為甲方(公務機關)的承辦人,亦參與了公共工程從無到有的過程。公務員的設計不是建築圖紙的設計,公務員的設計是設計了公共利益與契約的執行,而這同樣應用了建築系從無到有的設計能力。設計從來就不只有建築、不只是工作,設計更是實現自我的可能。
2020 淡江建築 52nd 畢業設計 | 20% - Talk Talk 老師訪談 第二彈
20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