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到「電腦(手機)變熱會讓效能變差」就會被驚奇一次。雖然這個現象具體而言不是什麼新的發現,但還是有一種錯置感。就像國中時有一次爸爸到市區辦事,繞去學校接我,一個順路的同學一起搭了一小段的事。那種感覺很古怪,學校裡的人和家裡的人出現在同一個空間,彼此(越過我)交談。電腦內的世界和電腦外的世界也是這樣,那些「數位的」、「虛擬的」事情,竟然因為如此外在的氣溫因素而改變了嗎?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歐洲、日本或任何緯度比我們高的地方,那裡生活的人每天因為氣溫讓電子設備速度變快而省下的的時間,累積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可觀的差異呢?當然,即便累積起來有差別,相較於其他更顯著的地緣因素,這或許仍舊是擺在很後面的影響,但進一步來說,氣候、地理、以及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時差),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一個總的來說很小的事是BGA上的錦標賽,如果是一場多人比賽,那經常會因為時差的緣故導致有人超時無法順利完成。而它凸顯的是,即便在一個我們以為如此方便的「地球村」時代,那些最基本的物理因素、或者說地球科學因素,對當前的人類而言仍是鐵板一塊。
也就是說,除非我們的目標是輪班--就像透過跨不同時差國家的工作人員來達成24小時客服,否則我們終究必須要朝區域合作的方向邁進,或者海外設廠、建立當代「殖民地」。歐盟模式一直是世界許多人在思考的事情,中國、美國、蘇聯這些幅員遼闊的國家有大量的資源、人力、市場,所以他們能在世界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國家如果想要擁有相當的機會,就需要就近彼此結盟。
只是台灣的旁邊就是中國,所以很多事情特別困難,不想得罪中國的人就困難於與台灣成為盟友。不是誰主動選擇了艱苦的處境,板塊運動、海平面變化,地球運轉的轉蛋掉落,隱藏版:一座無法開到別處的島嶼。
這是政治問題嗎?是意識型態問題嗎?是,但不只是。因為這是活生生的「氣候」問題、地理上的無可逃避。就像如果電腦風扇壞掉,電腦就是隨時可能過熱燒壞,不是躲在虛擬世界裡面就可以不面對。要不是像介之推那樣活活燒死,就是像大豬二豬那樣眼看房子塌陷。
時間回朔幾個月,或者幾年,他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在建築方屋。兩隻豬問他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他說:「狼來了、狼很快就要來了」。每次問他都是這麼說的,但他們並未足夠確信地看到狼,也許有,但對他們平日要過的生活而言,已經足夠不清晰。他們不相信狼可以傷害他們,就算來了,兩隻小豬、兩隻小豬,跑得快、跑得快。
一日,天空開始滂沱,接連四十晝夜,大雨降在地上。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帶著家眷以及其他,待在方屋裡。做足準備,像一艘巨型的航空母艦,哪裡都沒有去,但也沒有沉到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