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聊到生活日常的時候,偶爾會聽到有人覺得自己每天過得單調乏味、一成不變。在相同的時間出門,搭乘相同路線的公車或捷運,連車內遇見的乘客都相同,在同一間便利商店向同一個店員買咖啡與早餐,然後開始上班工作,做著相同的事情,然後下班回家。要說不好,也不是真的過得不好。但,他們在那樣單調乏味的生活中,內心逐漸枯萎,慢慢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另外一種會聽到的日常,就是生活忙碌、行程滿檔。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起,眼前就有一堆待辦事項在等待著自己處理,比方說準備小孩的每日必需品,送小孩去托兒所或學校,趕赴一場又一場不同地點的會議,處理工作各種繁瑣事務,一件還沒解決,又有人打電話來交辦新的事情,行程間可能還要抽空預訂家族聚會的餐廳,上網訂購家人的用品,下班後去學校接小孩,回家處理完家務,又要把緊急的工作做完。一件事接著一件事,一個行程接著一個行程,他們在這樣緊湊忙碌的生活中團團轉,一下繞著家人轉,一下被工作追著跑,日子過得充實,可是忙得沒有方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己原本想要的生活。
不論是枯燥乏味,還是緊湊忙碌,那都是我們的日常,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一般人的生活,似乎都沒有不多不少剛剛好的事情,沒有不多不少剛剛好的行程,也沒有不多不少剛剛好的社交往來,經常會覺得太多,不然就是嫌少,總是感覺自己的生活欠缺了什麼,沒什麼好不滿的,卻也沒什麼滿足感。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突如其來,太多的不可抗力,因此我們更該時時記得保有自己。
過去經常有人問我為何面對事情總是看起來會從容不迫,很少會看到我生氣、不快樂的模樣。說真的,我也回答不出為什麼,只能心虛地回答大概是個性的關係吧。不過我最近發現除了個性,自己在生活上慢慢養成的習慣或思考邏輯,或許就是讓我看起來比較自在、知足的原因。
有心理研究指出,要讓自己提升滿足感,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養成比較正面的心態思考模式,像是保持積極、找出生活樂趣、懂得感恩。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試著讓自己習慣做某些事情與想法,有助於自己轉變成提升滿足感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