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實務|不反應,就是發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反應,就是發呆!?
適時的等待能讓個體有時間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及做出反應

每次的音樂治療活動進行中的介入並不是隨意介入,都有其時間點。看似等待不動沒有介入的我其實心中有在默數,與觀察服務對象當下的反應,再做介入。
又或是,先以編唱方式作為策略,唱的次數~(策略部分可參考: 團體的學習不只有團體中的成員,還有~從音樂治療活動進行說起)。
在家長陪同下,以下是部分常見的音樂治療場景,家長會說:
A 快點!! 快點拍啊 ~
B 拍啊~ 你要拍啊!!
C 你看 ~ 在這裡 ~ 接著伸出手拉著小手執行任務!!
D 唱啊 ~ 你很棒!! 唱出來!!
E 來來 ~快點過來 ~ 這很好玩喔!!
F你在怕甚麼? 不要怕 , 老師不會罵你!!
停下等待無所不在
如果家長傾向陪同孩子一起上課,我會在上課前提醒家長們要安靜等待,避免隨意介入。當我有需要協助時,我一定會再請家長協助。
只是不習慣等待,或說擔心焦慮的大人們一看孩子沒有立即回應,常急切幫孩子回答或拉孩子的手敲鼓等等。多數大人認為小孩沒有立即或快速反應是不應該,也覺得這過程浪費時間與金錢。
但是,大人們忘記一件事情,忘記思考: 為什麼小孩不能立即反應?
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小孩們,從接收輸入訊息至輸出的時間與其本身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之所以學習,之所以接受不同療育課程,為的也是系忘小孩們的能力能改善與提升。

等待 ~ 是為了給予小孩們時間整合大腦資訊
與找出對應的答案,做出反應。

小孩們看似沒有反應,並不一定在發呆,有時他們從『接收訊息→整理與理解→反應與表達』的時間裡走的比別人久些。也就是,一般人能針對某問題立即瞬間反應出答案,但特殊需求的小孩或許會慢三秒、五秒、十秒,甚至更長更久。
然而 ~ 為什麼要這麼久的時間才能做出反應呢?我們能經由『人類認知系統歷程』瞭解從接收到訊息到輸出所要經歷的過程。

聽要聽到、聽懂,才能說出與操作
看要看到、看到,才能說出與操作。

因此,我們可以把音樂活動過程中的《等待》想成是休止符,只是暫時停止,暫時安靜一下。試想沒有休止符的音樂有多可怕,就像有人在我們的耳邊不斷叨念著。
休止符的長度有二拍、三拍、四拍等等,音樂旋律會在休止符之後再度響起,並非永遠終止。所以,我們想像一下:進行中的音樂活動是一段音樂旋律,音樂治療師等帶著個體回應是休止符時間,而這時間是為了提供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準備反應的時間。
也許休止符不只出現一次,二次。但是,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會在準備好的時候,當音樂旋律再度響起時,他們會跟著一起唱歌、敲奏與舞動。

心急,直接的介入與協助
並不能幫助特殊需求的小孩們。

這時是藉由幫助而做出動作,並不是服務對象大腦思考後的輸出。每次些微,即使非常的小,但由小孩本身輸出的意義會更大。(相關文章可參考: 輸入、輸出與反饋看到特殊需求者的復健歷程,也能從中看到早期療育中的每環節對學齡前幼兒的影響性與重要性)。
我的大腦在等待過程中是忙碌的,並不是如所看的坐著看著個體,被動等著回應而已。反之,我需要更專注的一邊觀察,及一邊思考適當的介入方式與策略,例如個體需要的是肢體協助、示範、或口語提醒即可呢? 在這之前我要先知道:
  1. 當下的個體最大能力在哪裡!?
  2. 個體是真的不知道、不懂、不能、撒嬌或故意不做呢!?
舉例來說: 我告訴個體我們現在要一起來敲鼓,請你到櫃子拿兩個手鼓,且我同時也指向手鼓。但是,個體沒有反應的停留在原地不動,三秒後,我在重複同一句話。在這一來一往中,我需要用不同方式瞭解個體怎麼了? 所以我會先觀察,不會立即馬上給予完全協助。
如果需要的是「肢體協助」,我也會想是要給「多少份量」的肢體協助?例如:
  1. 百分百肢體協助-也就是雙手握著個體的雙手與敲鼓?或是
  2. 部分肢體協助-像是握住或手扶下手臂讓個體自己握住鼓棒敲鼓?
因此,家長們在提供小孩協助前,建議先觀察小孩本身的需求,即使小孩沒有(立即)反應,依然有需要被協助訊息在其中。就如同感冒吃藥,藥物也是有粉狀、液狀或小丸子等,醫師也會視病人感冒症狀與年齡給適當的劑量。
因此,等待的次數時間長度、介入方式與策略的適時性對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是重要的。心急的立即性介入並不代表特殊需求的小孩們本身的能力,是一種外力下的能力表現。而且等待的次數、時間長度、介入方式與策略也是讓我們能理解他們的困難點,這也是在設計與進行活動過程中所要注意到與思考的重要事項。
除了上述所言,我們面對小孩們也要記住一件事情,記住人類有發展歷程。提醒自己是大人,他們是小孩。況且,小孩的反應速度與我們本就有所不同,應該避免拿小孩狀況與自己小時候相比。
無論是大人們有多優秀,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發展歷程,無法相比。當兩者以上相互比較時,再輕的語言都會傷人。大人很常說: 我小時候都不會這樣;我以前的成績都如何如何;這很簡單,一點都不難;你怎麼都不會啊,你看看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 等等等。
又或是,有的大人會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沒關係的!!」「他這樣就是我小時候, 我也這樣長大!!」
但小孩就不是大人,且小孩所處環境與遇到的人事物就是與家裡大人們不一樣,同理與理解小孩的困難與需求。最後,分享一段拍旋律鐘影片,影片中也有不同的協助策略可參考。

等待,並不是永遠的等待,
目的在於讓特殊需求小孩能儘可能的獨立操作。

圖引自: 蕭瑞玲、孟瑛如(2016)。注意力交響樂: 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心理。
寫於2016/11/20
修正2021/04/16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按下追蹤或訂閱,讓您能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的通知訊息,謝謝您的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音樂治療師把音樂運用在目標活動中,協助服務對象,但並不代表音樂治療是聽音樂,抑或是能和聆聽音樂畫上等號。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兒童的主要功能在於非音樂能力的改善、提升、維持與成長,而非音樂能力是指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音樂治療是由音樂治療師用音樂與樂器活動評估服務對象,蒐集資料,範圍包含動作、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國自1983年就開始利用音樂治療幫助配帶著聽力輔具的聽損者。資深音樂治療師Gfeller曾經在多年前來到臺灣分享美國音樂治療運用在聽損者的經驗,義大利期刊2017年也在「New trends in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ENT disorders」中有
聽與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與人聊天、學校學習與工作報告等等。我們要能說出適當回應的首要條件便是聽到的內容,聽到的字字句句,差一個字常會讓對話內容差十萬八千里。影響聽到的內容並不只是個體能有良好的聽力就可以,還必須要注意到大腦相關的聽覺處理能力。 因此,每次上課都會關注聽覺處理問題
整理文章,看到過去的部落格寫的一篇舊文{音樂治療: 看見能}。此篇文章所提到的是我許多年以前回母校進修修習的一門課,教授在同學們討論個案時,提到的一個概念: 正常化原則(Normalization Priciple)。
人可能因某些時候的前面事件而有情緒,大人或許能控制,而小孩的情緒可能會用不同方式拒絕進教室上課,如坐著、躺著、趴著、哭著、叫著、怒著、鬧著,又或無言以對不動默默低頭,也有靜靜微笑看著….但同行為在不同狀況有不同意義。相對來說,介入策略便需要視當下情況有所改變。
故事起源 小民是一位多年前上課的小孩。當時候與媽媽會談過程中,知道當時小民的音樂家夢想,且希望音樂治療師能協助完成。只是,小民在第二期音樂治療中因家中私事,不再能繼續鋼琴課程。因此,我們決定把最後一堂課訂為音樂會的日期,提早為小民開一場屬於他自己的音樂會,支持與讓他完成當音樂家的夢想。雖然小民已經
個體在活動上所表現的狀況不一定是真的結果,例如: 個體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與情緒,或無法順利表達,問題有可能是
美國自1983年就開始利用音樂治療幫助配帶著聽力輔具的聽損者。資深音樂治療師Gfeller曾經在多年前來到臺灣分享美國音樂治療運用在聽損者的經驗,義大利期刊2017年也在「New trends in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ENT disorders」中有
聽與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與人聊天、學校學習與工作報告等等。我們要能說出適當回應的首要條件便是聽到的內容,聽到的字字句句,差一個字常會讓對話內容差十萬八千里。影響聽到的內容並不只是個體能有良好的聽力就可以,還必須要注意到大腦相關的聽覺處理能力。 因此,每次上課都會關注聽覺處理問題
整理文章,看到過去的部落格寫的一篇舊文{音樂治療: 看見能}。此篇文章所提到的是我許多年以前回母校進修修習的一門課,教授在同學們討論個案時,提到的一個概念: 正常化原則(Normalization Priciple)。
人可能因某些時候的前面事件而有情緒,大人或許能控制,而小孩的情緒可能會用不同方式拒絕進教室上課,如坐著、躺著、趴著、哭著、叫著、怒著、鬧著,又或無言以對不動默默低頭,也有靜靜微笑看著….但同行為在不同狀況有不同意義。相對來說,介入策略便需要視當下情況有所改變。
故事起源 小民是一位多年前上課的小孩。當時候與媽媽會談過程中,知道當時小民的音樂家夢想,且希望音樂治療師能協助完成。只是,小民在第二期音樂治療中因家中私事,不再能繼續鋼琴課程。因此,我們決定把最後一堂課訂為音樂會的日期,提早為小民開一場屬於他自己的音樂會,支持與讓他完成當音樂家的夢想。雖然小民已經
個體在活動上所表現的狀況不一定是真的結果,例如: 個體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與情緒,或無法順利表達,問題有可能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開始在幫委託人療癒前會先聆聽 .以圖來說是這樣的狀態沒錯.認真的型態 (男人的認真度!) 認真寫下要療癒的項目 .名字跟出生年月分. .什麼良辰跟時辰. .在跟對方說注意的事項. 一定先傳適合對方的音樂 對方現在適合聽什麼音樂會比較放鬆 我會聽的過程中, 感受一下對方在聽的
Thumbnail
下午是孩子們開心的角落時光,這天孩子在語文區活動,有人看著故事書、有人排著隊準備聽著CD故事,然後傳來了聲音⋯⋯ 幼兒:老師我想聽CD,請問我可以聽嗎? 老師:可以啊!這麼多人要聽,要排隊喔! 靜芊:為什麼沒有聲音呢? 老師:妳先看看音響的插頭有沒有插好,或是音量鍵有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母親的孩子遭遇突然調課的狀況,以及孩子對於練琴時間的堅持和需求。文章中呈現了母親如何處理孩子情緒爆發的過程,以及對於未來課程安排的想法。這是一篇關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事件呈現。
在校園裡 偶而就會有一些狀況發生 例如小朋友跑不見了 小朋友發脾氣 小朋友跟導師頂嘴 這時候 通常我們大人都會很急的想把事情處理好 於是就會變成指責的話語 讓小朋友就更加反抗 耳朵就關起來了 很多時候 這時的小朋友 會變得更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每我聽到家長跟老師溝通,都好辛苦,講得「落落長」又不能打斷。現在的家長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小孩也很多規劃,所以一講起來就是沒完沒了。 每次在音樂教室聽到小調都很哀傷,如果小孩彈得又不怎麼樣更想哭,孩子都很聰明,知道我在外面聽,他就會有壓力,所以常叫我去逛一逛,等他下課再來接他就好。我其實最大的盼
Thumbnail
一個聲音的方案,怎麼變成藝術創作了?其實真的就是這樣, 在一個方案中,我們從預期計畫開始的想法,就真只是一開始這麼想。 之後的發展,什麼都有可能。各種聲音,其實是從 一開學就此起彼落的出現了。 孩子的哭聲、笑聲、日光草原的聲音、風聲雨聲、玩樂的聲音...這些都會進入耳朵。 對孩子來說,聽
Thumbnail
所有的行為都有意義與目的,拖延也是如此…阿德勒和現實治療都從這個角度來看,達到一種另類、正向的深層同理,然後重新調整方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開始在幫委託人療癒前會先聆聽 .以圖來說是這樣的狀態沒錯.認真的型態 (男人的認真度!) 認真寫下要療癒的項目 .名字跟出生年月分. .什麼良辰跟時辰. .在跟對方說注意的事項. 一定先傳適合對方的音樂 對方現在適合聽什麼音樂會比較放鬆 我會聽的過程中, 感受一下對方在聽的
Thumbnail
下午是孩子們開心的角落時光,這天孩子在語文區活動,有人看著故事書、有人排著隊準備聽著CD故事,然後傳來了聲音⋯⋯ 幼兒:老師我想聽CD,請問我可以聽嗎? 老師:可以啊!這麼多人要聽,要排隊喔! 靜芊:為什麼沒有聲音呢? 老師:妳先看看音響的插頭有沒有插好,或是音量鍵有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母親的孩子遭遇突然調課的狀況,以及孩子對於練琴時間的堅持和需求。文章中呈現了母親如何處理孩子情緒爆發的過程,以及對於未來課程安排的想法。這是一篇關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事件呈現。
在校園裡 偶而就會有一些狀況發生 例如小朋友跑不見了 小朋友發脾氣 小朋友跟導師頂嘴 這時候 通常我們大人都會很急的想把事情處理好 於是就會變成指責的話語 讓小朋友就更加反抗 耳朵就關起來了 很多時候 這時的小朋友 會變得更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情緒激烈時,保持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等待他們逐漸冷靜下來。此外,在教育孩子時,以自我覺察為出發點,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接納負面情緒。父母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與對孩子的愛並無關,愛是一直存在的。通過自我覺察,學習接納和等待孩子的情緒,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Thumbnail
孩子未能將活動依照大人想要的方式完成很可能是大腦執行功能發育未完全所致。執行功能被形容為大腦中的交通警察,負責調節專注力、決定事情優先順序和彈性思維。與其指責,不如先暫停,觀察及理解孩子的困難,給予適量的協助及支持。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每我聽到家長跟老師溝通,都好辛苦,講得「落落長」又不能打斷。現在的家長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小孩也很多規劃,所以一講起來就是沒完沒了。 每次在音樂教室聽到小調都很哀傷,如果小孩彈得又不怎麼樣更想哭,孩子都很聰明,知道我在外面聽,他就會有壓力,所以常叫我去逛一逛,等他下課再來接他就好。我其實最大的盼
Thumbnail
一個聲音的方案,怎麼變成藝術創作了?其實真的就是這樣, 在一個方案中,我們從預期計畫開始的想法,就真只是一開始這麼想。 之後的發展,什麼都有可能。各種聲音,其實是從 一開學就此起彼落的出現了。 孩子的哭聲、笑聲、日光草原的聲音、風聲雨聲、玩樂的聲音...這些都會進入耳朵。 對孩子來說,聽
Thumbnail
所有的行為都有意義與目的,拖延也是如此…阿德勒和現實治療都從這個角度來看,達到一種另類、正向的深層同理,然後重新調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