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過,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不同的研究已指出,大約百分之八十去看醫生的病患,是與壓力有關著症狀,許多疾病是情緒在呼救的證據。
現代人越來越容易罹患各種疾病,難道是因為我們不重視身體健康嗎?不是。坊間這麼多的營養補給品,琳朗滿目的健身房廣告,還有很多電視節目都在呼籲要注重身體健康,我們花了很多的金錢與時間想維護健康,卻只把身體當成一部機器,如果這部機器出現了問題,就該像機械一樣加以修復,然而這樣卻未必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例如與壓力有關的疾病非常多,直接由壓力引起的毛病包括:偏頭痛、腸胃潰瘍、肌肉緊繃、倦怠、高血壓等等,我們用外科手術、藥物無法治療壓力,病人的心理狀態與情緒困擾會影響他們的生理健康。
在「心理神經免疫學」中指出,免疫系統會受到心理/情緒狀態的影響,其他如循環、消化、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呈現整個人的健康狀態。我們都喜歡感覺舒服的情緒,如高興、開心、喜悅,對於恐懼、悲傷、緊張等等感覺不舒服的情緒,很容易將這些情緒壓抑下來,或漠視情緒的存在,然而情緒是人的本能,如果我們將委屈、憤恨、生氣積累在身體的密室裡,7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是導致出現病症的原因之一,消化系統,皮膚都可能是重災區。如果我們沒有(或不能)在情緒或心理層面表達出我們的反應,最終從生理層面爆發出來。
所謂的「健康」,是指身、心,靈三者在和諧平衡的狀態,如果身心某一個層面的損壞受到壓抑或視而不見,就會以另一個層面的損壞呈現出來,因此情緒與身體息息相關;情緒被接受與表達出來,可以讓我們能如實地面對自己、面對彼此。當我們願意向情緒敞開時,會有一段自我審視與梳理的過程,我們會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感受)是什麼?」,而這個過程需要對自己誠實,想要掩蓋、逃避的習慣都可能出現,我們越能真實承認自己的情緒,越能加深我們對自己的覺察。
我們能夠透過身體來辨識情緒,也可以反覆地詢問自己的感受,當這些情緒排山倒海而來時,我們如何安全地釋放情緒?
1.找一個你覺得安全、不受打擾的地方,可能是你的房間,你可以在房間裡捶打枕頭,發洩怒氣,也可以倚著床邊流淚哭泣,宣洩悲傷;或是找一個地點,如山上、空曠的地方,盡情地尖叫哭喊,讓情緒自由流動。
2.如果情緒發生時,剛好沒有合適的空間,或是在上班,你可以拿一張紙,寫下當時的感受,心中浮現的字句通通都寫下來,當你覺得情緒不再那麼滿溢,將那張紙用水沖,再把它撕掉丟入垃圾桶。
3.利用繪畫、歌唱,來表達你的情緒,不需要有厲害的繪畫、歌唱技巧,讓感受帶領你畫出線條、顏色,帶領你唱出感受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