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工作的意義

更新於 2024/08/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尋找工作意義,有時只是我們不想面對自己的壓力反應。(圖:Israel Andrade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8/30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工作之前,希望先找到工作的意義,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暫時留在不工作的狀態。這樣的等待,其實是需要花費人際成本、生理成本與時間成本的。而且這樣的尋找動作,有時候,可能是我們迴避自身壓力反應的一種舉動。

尋找一個工作意義
在身心科、精神科門診,有一些工作上遇到困境的人會前來求助,不分年齡族群,從高中生、大學生、社會新鮮人到中階主管,有時候會落入尋找未來或現在工作意義的狀態。
在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開始或持續投入一件事前,希望先找到目標或答案,如果還找不到,就想先停留在某個地方等待。如果這樣的等待,是有計畫的安排,對於未來可能是有益的,就像有些人在大學期間,會透過計畫性休學、遊學、備考、暫時進入社會實習甚至就業等方式探索自己的人生。然而,這樣的等待如果沉潛太久,會面臨到許多難以克服的困境。
人際成本
第一個困境,是人際成本。休息的越久,人際成本越高。
以學生身分的社會準新鮮人來說,未來返回學校時,與同儕的年齡差異,常有價值落差與興趣落差的情況。與班上的同學之間,常常剩下的只是普通的同儕關係,無法交心。雖然學習基本上是一個人自己的事,但對許多人而言,獨學常常導致孤寂、憂鬱甚至反覆休學。
相反地,對已就職的社會人士來說,不停轉換工作與休息狀態,容易落入不停在適應新工作環境、處理新同儕關係、處理新上下階層關係,產生更多的學習壓力與人際壓力。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在原本學業或工作目的以外,都需要額外承擔新的適應議題。與人相處很難,但與自己獨處更難。在當代人際顯學與網路傳媒影響下,孤寂感幾乎成為新的流行疾病。建構自我有很多面向,如果我們選擇了人際作為主軸,那就要好好詢問自己,不停在學業、工作與休息狀態間切換,是否對於完善自我有所幫助。
生理成本
第二個困境,是生理成本,與我們的頭腦與身體發展有關。
根據研究,人類的頭腦在25歲左右發展成熟達到頂峰。大部分人最好學習能力都是發生在25歲以前,超過30歲,我們的頭腦的快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包含視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訊息處理能力就會開始衰減,大約在45-50歲,我們由過往經驗與所學知識中萃取的結晶智力會開始衰減。
另一方面,大約在20-35歲以後,因為運動不足、營養攝取不均衡、休息不足,我們的體能便會開始下降、肌力開始衰減。
雖然在休息時,我們依舊能夠持續學習與精進自己的專業或就職能力、持續運動與攝取健康食物維持體能,但我們依舊無法迴避我們頭腦與身體發展進程的影響。從25歲以降,我們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逐漸衰減的自己和平共處。50歲以後的我們,不可能和25歲以前相比。
對有些人來說,接受自己的衰減歷程很困難。因為能力與效率的減退,我們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心力、腦力與體力在需要完成的任務或事情上。然而,如果我們長年透支自己頭腦與身體,無法好好休息,甚至忽視早已浮現的警訊,像是失眠、焦慮、疲勞、頭痛、身體痠痛,最終我們只能出面收拾自己頭腦(例如焦慮症、憂鬱症等等)與身體生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等)的事實。
時間成本
第三個困境,是時間成本。休息的越久,時間成本越高。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我們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休息或是運動。當我們停下來,等待或尋找工作意義或解答時,在我們沉浸思考時,在我們焦慮到藉由手遊、社群媒體、Podcast或是電影來打發焦慮時,時間一直前進。
思考不是不好,但在開展休息前,我們可能要先行估計一下自己預計要花費多少時間的成本在這個休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跟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說再見。未來不會透過思索得到答案,未來的種種多樣可能性,在我們每一刻呼吸當下粉碎與消減。
尋找工作意義是個假議題
工作很困難,遇到一個好的而且值得長久投入的工作更難。
工作是為了生活,為了經濟,為了錢,也可能為了自我成長。工作意義是我們在工作中,不小心獲得的慰勞品,不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將工作意義當作工作最大的前提或者公約數,可能會導致我們裹足不前或是痛苦不已。
基本上,如果把工作當作是一種投資,工作時間、心力、腦力、體力、人際、交通成本與工作壓力是各種工作支出,那工作薪資、自我成長與工作意義可以看作是一種工作收入。工作意義只是工作收入的一種,並非絕對必要。
事實上,我們很難預估工作意義這件事。很多工作除非我們親身體驗,根本難以想像其中的辛苦與感受,檯面上很多五光十色的工作,也不一定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真正投入到一份工作後,是否能夠滿足我們原本期待的工作意義,也依舊是充滿變數。
尋找工作意義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虛偽的議題。如果工作收支不平衡,我們依舊會淪落到由焦慮與憂鬱交織的低氣壓之中。
專注呼吸與身體,釋放壓力反應
面對離開學校或是職場的種種壓力,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如何面對與處理壓力本身。尋找工作意義這件事,有時候只是一種我們心理防衛機轉裡逃避的變形;因為我們不願意去面對與處理壓力的主要來源,不願意改變或者無法改變外在環境,因為我們無法接受或消解自己無法控制或改變的無能感。
所謂的工作意義就像是吊掛在驢子前面的紅蘿蔔一樣,反而常常限縮我們的視野。越是追求,我們看的越少,我們與自己的情緒距離得越遙遠,欺壓自己越狠越厲害。這世界可能對不起我們,但我們常常加害自己也毫不手軟。
當我們處在極大工作壓力下,我們要做的只需要呼吸,將自己的專注力從盲目的追求中溫柔的帶回來到當下的呼吸,將我們分散的思緒慢慢消化與化解。如果焦慮過於強烈、無法靜止,就起身徐行或徐動,感受自己吐納之間身體動作的感受。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壓力消失,因為壓力是外源,不受我們自己所控制。這樣做的目的只是幫助我們覺察與釋放自己的壓力反應。因為壓力反應只有釋放了才會得到消解,它不是透過理智、思索或智慧可以消解的,它潛藏在我們的邊緣腦與腦幹,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承認自己的失敗,學會求助
當然,正念呼吸與正念生活無法改變所有的困境。生活之中,工作之中,總有那一兩個突然間的壓力或事件,超越了我們可以應付的能耐。如果這樣的狀況不多,請試著接受自己的失敗。如果這樣的情況常常出現,請試著像身邊的親朋好友、長官上司求助與討論改變。如果依舊幫助有限,建議您尋找專業的身心科醫師做評估,評估是否需要合併藥物治療或轉介心理治療。
我們可以犧牲掉某些時間成本,學會繼續前進。我們可以犧牲掉某些自尊與面子,學會破後而立。接納自己的壓力釋放沒有那麼恐怖,學會哭泣、悲傷、焦慮、照顧自己與尋求幫助絕對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課題。
avatar-img
120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定義: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可以操做夢中自己的行為,影響夢境的走向)的比率增加許多。除了倚賴藥物或解夢來改善睡眠障礙,正念靜心也是另一種處理夢境的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準備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講座時,發現課前網友的提問都非常犀利。透過這些提問,我們也清楚看見一些民眾對於正念的迷思。在這裡,我們透過文字重新整理講座裡提到的幾個正念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正念與正念生活到底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定義: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可以操做夢中自己的行為,影響夢境的走向)的比率增加許多。除了倚賴藥物或解夢來改善睡眠障礙,正念靜心也是另一種處理夢境的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念(mindfulness)、心流 (flow)等概念也從學術領域逐漸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不從學術領域的角度來討論,單純透過活中的小插曲,來分享自己最近對於快樂的感悟。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念療法、心靈平衡與專注當下之道,引領現代人走向寧靜。 在此刻,尋找心的寧靜:正念療法的力量 在繁忙的日常中,心靈的平靜常常被忽略,正如古老的日式庭園設計講究的和諧與平衡,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處避風港,去感受、接納當下的每一刻。 這就是正念療法給予我們的禮物:一個專注於「現在」並接納
Thumbnail
陪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去適應任何大小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這是一本談論瑜伽,亦關於尋找自我的書籍,作者以自身故事作為出發,述說他與瑜伽的緣分,這讓我回想起自己接觸瑜伽如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這一路有過懵懂無知,亦有過熱情探索,但無論如何,所有的瑜伽練習最終依然得回歸瑜伽的本質,也就是認識自己,並向內探求自我。
Thumbnail
❏ 換個環境寫作、讀書 ❏ 把工作放到不尋常的背景下執行 ❏ 在《解謎蔦屋》的訪問中,社長增田宗昭提到,他穿梭在兩地的辦公室,是用「跑」的。 一方面做實際田野調查,同時鍛練身體和思考商業策略,真是聰明的作法啊! ps. 從澀谷 CCC 辦公室到二子玉川蔦屋家電約 8.7 公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念(mindfulness)、心流 (flow)等概念也從學術領域逐漸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不從學術領域的角度來討論,單純透過活中的小插曲,來分享自己最近對於快樂的感悟。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念療法、心靈平衡與專注當下之道,引領現代人走向寧靜。 在此刻,尋找心的寧靜:正念療法的力量 在繁忙的日常中,心靈的平靜常常被忽略,正如古老的日式庭園設計講究的和諧與平衡,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處避風港,去感受、接納當下的每一刻。 這就是正念療法給予我們的禮物:一個專注於「現在」並接納
Thumbnail
陪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去適應任何大小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這是一本談論瑜伽,亦關於尋找自我的書籍,作者以自身故事作為出發,述說他與瑜伽的緣分,這讓我回想起自己接觸瑜伽如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這一路有過懵懂無知,亦有過熱情探索,但無論如何,所有的瑜伽練習最終依然得回歸瑜伽的本質,也就是認識自己,並向內探求自我。
Thumbnail
❏ 換個環境寫作、讀書 ❏ 把工作放到不尋常的背景下執行 ❏ 在《解謎蔦屋》的訪問中,社長增田宗昭提到,他穿梭在兩地的辦公室,是用「跑」的。 一方面做實際田野調查,同時鍛練身體和思考商業策略,真是聰明的作法啊! ps. 從澀谷 CCC 辦公室到二子玉川蔦屋家電約 8.7 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