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中醫〝陰暑〞&〝陽暑〞
台灣北、中、南,東與西部,各地生活環境與產業分佈,都有許多不同。「節氣飲食」與天氣、生活、工作,這幾項「生活環境」因素非常有關係。例如:整天在冷氣房內工作,夏天需注意夏日受寒的「陰暑」現象;需在豔陽下工作、或室內外跑進跑出者,則需注意微中暑的「陽暑」問題,這些雖是基本觀念,卻可直接影響著健康~
易中「陰暑」的族群
■原因:主要是在炎夏時,由於人們大多時間待在冷氣房、陰涼處,或者是吹到冷風、飲食過於寒涼 …… 等生活中的因素引起。在古時,中醫稱為 ”因暑而受寒者也”。
■現象:人體陽氣悶在體內,而出現胸悶、疲倦沈重、發熱無汗、流鼻水、噁心嘔吐腹瀉 …… 等中「陰暑」現象。或者,雖沒有明顯不適,但是,胃口差、手腳冰冷、昏沈、發熱、胃脘部悶脹、微有噁心感、早晨起床易打噴嚏、身體疼痛... 等。
■族群:一般人,特別是老、弱、婦、孺,與體質虛弱者。
■建議:幫助身體適度”發汗”、“散寒”的方法。例如:
◆ 飲食中加入一些辛香料,像生薑、咖哩、五香粉... 等;
◆ 清晨可喝杯熱杏仁茶、熱黑糖薑參茶;
◆ 避免太過生冷、寒涼的飲食,尤其是已有胃部不舒服現象者。
◆ 在週末假日時、或晚間,泡個澡,促進循環代謝;
◆ 運動、走路、跑步... 等好習慣。
易中「陽暑」的族群
■原因:夏日,需經常或者長期間待在大太陽下;或者工作環境不通風、溫度高... 等。
■現象:出現眼睛發黃、頭痛、昏厥、吐瀉... 等中陽暑現象。或者,雖沒有嚴重的不適,但是汗出過多、疲倦無力、頭脹痛、胃悶、沒有食慾... 等現象。
■族群:一般人,特別是老、弱、婦、孺,與體質虛弱者。
■建議:幫助身體適度”清熱”、“利尿”、“安心神”的方法。例如:
◆ 飲食:現代人,其實越來越少有中陽暑的現象,因為生活便利,在曝曬後,很容易可取得一些消暑降溫的飲食來平衡。例如可補充:綠茶消暑、蓮藕汁涼血、仙草茶清熱、甘蔗汁滋陰、銀耳露潤肺滋陰、玉米鬚茶利尿、及各種瓜類與蔬果 …… 等,解熱、利尿。並且,時常大量出汗者,需喝點天然中藥材熬煮的酸梅湯,斂汗養陰;黃耆枸杞茶、或者人參茶,補充元氣。
◆ 可養成睡午覺的好習慣,補養心氣、心神。
◆ 避免煩躁、發怒、憂心... 等情緒影響。
◆ 注意環境的通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