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謎題#13|你的孩子也有無聊症候群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了解無力世代孩子的特質,再從《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中,分享如何強化孩子的內在動力與生命的熱忱!

你的孩子成長在「無力世代」嗎?

暑假到了,你的孩子口中不斷喊著:「好無聊喔!」嗎?有的孩子,不斷要求你安排各種活動給他,完全靜不下來,但有的孩子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來,無論再有趣的事情都感到無聊、無趣。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書裡提到,現今的孩子似乎進入了一種「無力世代」。當社會邁向更多元、開放,教育內容也不斷翻轉創新的同時,孩子的內心世界卻存在著近乎枯竭的無力感。作者認為,當孩子長期感到內在無力時,會表現在幾個方面:

  1. 對新鮮刺激減敏感:孩子尋求更高強度的外在刺激,而不是靜下來體會、學習,在旅途中因發現新知或共鳴而感受到欣喜與愉悅。
  2. 無聊症候群:對生活的一切,似乎感到麻木、缺乏好奇心,大多時候就是放空、發呆、漫無目的的滑手機、上網、看電視。
  3. 想得比做得還多:不願積極探索世界,也鮮少主動安排生活,呈現低動機的狀態。甚至,最後連想都不想了。

我想,這三個方面,很適合來形容大人,不知你中了幾個呢?在教育孩子時,往往身教重於言教,若父母的內在也是近乎枯竭的無力感,那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呢?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呢?

我自己在《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書中裡,特別提到了三種心態,透過正念心、好奇心與遊戲心來陪伴孩子,讓父母與孩子一起長出屬於自己的動力。

raw-image
  1. 正念心:強調的是打開五官,去體驗與覺察當下的狀態,這能幫助我們靜下來,去發現生活更多的深度趣味!
  2. 好奇心:強調的是抱持著「哇~原來是這樣」的探索心態,從平凡無奇的生活當中,挖掘更多那些理所當然背後的驚喜!
  3. 遊戲心:如何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困頓與挑戰?簡直少不了遊戲的心態,帶著遊戲心,會讓人變得更有動力、更有執行力、更不怕犯錯,勇闖人生一道道的關卡。

祝福身為父母的我們,都能夠保持著這三種心態,迎接育兒的挑戰,也讓孩子從我們的身上學習到這三種寶貴的心態。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有同感,請你留言讓我知道,我會感謝你的鼓勵與認同。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分享與愛心哦!
當然也歡迎您用贊助,鼓勵我繼續分享閱讀重點唷!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你是否也與我一樣,每次帶孩子出門遊玩時,會擔心孩子失控、鬧脾氣的狀況又發生了呢?想帶孩子出去玩,但又怕孩子失控,到底要怎麼處裡呢?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書中特別提到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的小技巧。
你知道肯定孩子很重要,但不知如何肯定孩子嗎? 《正向聚焦》提到的基本句型是:「事實描述」+「正面評價」。 而肯定的層次還可以分成五個層次哦!就不怕父母想肯定孩子時,遇到詞窮的窘境!
孩子可以使用手機,但時機是越晚越好。 還記得,我邀請林旻沛老師,來學校教授網路成癮課程時,他告訴我他現在打算這是最後一堂針對專業輔導人員上的課,以後希望把心力放在小學生上,培養他們健康使用網路的觀念。 因此,若是能夠讓孩子越晚使用到手機,也許對他大腦的發展越好。 你和3C產品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工作轉換的關係,最近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成長,也有更多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書寫與思索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被動型的父母:習慣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都安好,但其實並不好。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惹怒孩子,因此拚命的討好孩子。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曾覺得他是個小麻煩嗎? 這時期的孩子逐漸行走自如,很多事情都充滿了新鮮與好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想「自己動手」來做,或者是特別想幫助大人完成生活上的任務。 如果,孩子順利完成,父母不只會感到欣慰,還會給予孩子讚賞和肯定,但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他會感到挫折而鬧脾氣。如此事情不但無法
不知道,你是否也與我一樣,每次帶孩子出門遊玩時,會擔心孩子失控、鬧脾氣的狀況又發生了呢?想帶孩子出去玩,但又怕孩子失控,到底要怎麼處裡呢?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書中特別提到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的小技巧。
你知道肯定孩子很重要,但不知如何肯定孩子嗎? 《正向聚焦》提到的基本句型是:「事實描述」+「正面評價」。 而肯定的層次還可以分成五個層次哦!就不怕父母想肯定孩子時,遇到詞窮的窘境!
孩子可以使用手機,但時機是越晚越好。 還記得,我邀請林旻沛老師,來學校教授網路成癮課程時,他告訴我他現在打算這是最後一堂針對專業輔導人員上的課,以後希望把心力放在小學生上,培養他們健康使用網路的觀念。 因此,若是能夠讓孩子越晚使用到手機,也許對他大腦的發展越好。 你和3C產品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工作轉換的關係,最近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的成長,也有更多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書寫與思索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被動型的父母:習慣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都安好,但其實並不好。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惹怒孩子,因此拚命的討好孩子。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當孩子兩歲時,你可曾覺得他是個小麻煩嗎? 這時期的孩子逐漸行走自如,很多事情都充滿了新鮮與好奇,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想「自己動手」來做,或者是特別想幫助大人完成生活上的任務。 如果,孩子順利完成,父母不只會感到欣慰,還會給予孩子讚賞和肯定,但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他會感到挫折而鬧脾氣。如此事情不但無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些年我常到各中學或大學演講,也在各種活動中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表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許多朋友難免會困惑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讀書,讓自己變成更好更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Thumbnail
「比起不去學習的小朋友,我更擔心不去玩的大人」我想,大人就是失去玩樂的能力,才變成無聊的大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些年我常到各中學或大學演講,也在各種活動中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表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許多朋友難免會困惑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讀書,讓自己變成更好更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Thumbnail
「比起不去學習的小朋友,我更擔心不去玩的大人」我想,大人就是失去玩樂的能力,才變成無聊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