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臉書的輕度使用者,兒子賞臉,讓我加入他的臉書。他的訊息,我偶而會回應,他就告訴我,不要隨便亂回應。而我的回應,他通常會刪掉。據調查,有逾半的青少年不願加父母入臉書,我能在兒子的臉書名單中,很不錯了,只是被列為四層級的最下一級「點頭之交」。他告訴我們,他的心裡話只會在臉書上跟四五個朋友說。當然我不會也不能問他說些什麼。我沒在意不要亂Po文的告誡,有一天,兒子告訴我,我被他刪除臉書了。雖沒哭天搶地,我也難過了一陣。
幾個月前,兒子學校團契的輔導告訴我,從他交的心得報告中,感到我兒子的想法有些灰色,長此下去,有會變成憂鬱症的可能。我沒問兒子寫了些什麼,只是問輔導該怎麼辦。輔導說:這不是立刻可以解決的,只有多陪伴,多禱告。我想,的確就是要這樣子做。
其實,兒子跟我們也不是那麼隔閡,他也常分享他對事情的觀點,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從這些對話,甚至從他的繪畫、他喜歡聽的音樂、對事物的反應,多少都能體會到他有「懷憂」的心理成份。他甚至在小學四年級,就思想到生死問題。但總的來說,我們不會感到他會走向憂鬱,尤其我們給他那麼多空間。
然而,沒從臉書得到情報,的確是個教養敗筆。肢體或有接觸,生活或有交談,但沒法子分享心坎兒的事,就是親子關係的遺憾。可能我們沒法做個親子關係達人,退一步看,維持住目前的互動關係;再進一步,多多為兒女禱告,花時間多和他們在一起,不失為彌補缺陷的法子。
不知從哪裡看到一句話,「兒女是箭,父母是弓」。我倒想:要讓兒女像飛機般翱翔人生,父母就要是平坦的飛機起飛用跑道。世界各處不斷出現「虎爸」、「虎媽」,的確也看到他們孩子的成就。貝多芬、莫札特都有虎爸,馬友友、陳美被世人看見喜愛,背後也有這樣的父母。「虎式教養法」可以被某些父母接受,但能做到的不多,這樣的方式也值得討論。我們尋常父母,倒是都可以用「珍惜教養法」,成為兒女翱翔人生的跑道:疼惜但不嬌慣,指引但不指導,管照但不教訓,一切以孩子是獨立個體為出發點。中國有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在生理上是供給兒女長大所需物質,給他們安全的環境;在心理上是給與足夠的關愛,讓他們擁有喜樂的親情。在基督徒而言,信仰上帝應是父母對兒女的堅持。
女兒小學二年級時,禱告總喜歡說:「要和爸爸媽媽長長久久在一起。」
除了永恆,沒有長久,因此親子關係要把握現在。人生不夠長,怎能浪費時間在打罵兒女、生兒女氣、破壞親子關係的做法上呢?愛他們疼他們都來不及了!固然,管照兒女會有生氣時,會有煩惱時;但拉到人生的層次來思想,就讓這負面情緒思想快快過去。更多的時候,轉化心境,透過祈禱,用喜樂來與兒女相處。這樣,對每個角色都是正面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