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不是情緒在控制你,是你在建構情緒──《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陌生男子闖入房間

有一次我在睡午覺時,突然驚覺我的紗門被人開啟。在那三秒鐘,我的心臟加速、呼吸急促,一股不安感在我身體裡狂竄。當內房門也被打開時,我已呈現戰鬥狀態,怒視那個亂開房門的中年陌生男子。中間過程不贅述,最後我把他驅離宿舍。然而,我不僅沒有睡到覺,還必須趕著去參加講座,緊張的情緒在事發後一小時仍未消失。
若簡單總結,我們可以這樣下結論:一位中年陌生男子隨意闖入我的房間,引起我緊張、生氣的情緒,於是身體沒辦法冷靜下來,甚至想要作勢攻擊他。若用比較學術的話來說,這個陌生人觸發我的杏仁核腦區,讓它警鈴作響,而引發「戰/逃」反應。
上述觀點被稱為「傳統情緒觀點」,即情緒是被觸發的反應(陌生男子闖入);情緒有明確的腦區(杏仁核);情緒會對應特定的身體改變(心臟狂跳、作勢攻擊);情緒是普世皆然的(任何人闖入都會引發「生氣」的情緒)。
然而,當我讀到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教授(Lisa Feldman Barrett)的著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後,真的是完全顛覆我對情緒的理解。她說,情緒是人類文化的產物,情緒是大腦的建構,情緒是一個解釋身體變化的有用概念,情緒也是社會現實。
乍聽之下,會覺得情緒很不真實,似乎只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工具罷了。但是這本資訊量龐大的著作將說服你,如此理解情緒,才更能掌握真實世界的樣貌。
在介紹巴瑞特提出的「情緒建構論」前,我們先來看看「傳統情緒觀點」有什麼問題。

情緒的變異才是常態

首先,情緒並不會對應特定的生理反應。例如一個人可以作勢攻擊地生氣,可以微笑地生氣,也可以冷靜地生氣。或者,同樣是心臟狂跳,可以代表緊張,也可以代表興奮的情緒。再者,情緒沒有特定的腦區,它是整個大腦不同神經元互動出來的結果。
而且,情緒的概念更多是受到後天學習而來,與所處的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書中指出,大溪地(Tahiti)人沒有「悲傷」的概念,他們把不舒服、混亂、疲憊或冷淡都含括在一個字「pe’ape’a」。又或者,以我們來舉例,美國人可能就不懂什麼是「小確幸」。作者便認為,情緒的變異才是常態。我們必須拋棄「普世情緒」的迷思。同樣的事件,對於不同文化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但我在讀的時候,開始提出疑問。就算情緒真的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但至少對我們來說也是「真實且有用」的吧?但巴瑞特指出,當「傳統情緒觀點」結合刻板印象,就問題大條了。

我們真能偵測到別人的情緒嗎?

研究指出,超過65歲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常死於心肌梗塞。其中一個主因是,當女性跟醫生說自己的胸口緊迫、呼吸急促,醫生大多會把她診斷為「焦慮症」,然後請她回家;然而,如果你是男性,你更可能被診斷為「心臟病」,隨之接受治療。醫生假定女性的生理反應會與特定的情緒做連結,而且比男性情緒化。這無疑會帶來致命的後果。
在法庭的案例研究指出,同樣在家暴案件中,殺人的男性會判的比女性還輕。理由是,男性通常被認定是侵略者,因此可以主張「憤怒使人失控」而減輕刑事責任(這稱為「激情辯護」)。但是,社會認為女性應該是受害者,身為典型的受害者不應該生氣,所以出於「自我防衛」的行動會被視為「非預謀殺人罪」。尤其非裔女性更會強力捍衛自己的權益不符典型的女性形象,判的刑期比白人女性更重。
簡言之,「傳統情緒觀點」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了解或偵測自己與他人情緒的真貌,但我們不能。我們能做的只有猜測,並試著用有限的語言去理解對方的情緒。這便是作者提出「情緒建構論」的脈絡。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了解或偵測自己與他人情緒的真貌,但我們不能。

臉紅,是代表戀愛嗎?

那到底什麼是情緒建構論呢?作者在書中先分享一則很有趣的故事。
在她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一位不是很吸引人的男生約她出去喝咖啡。她雖然不願意,但還是答應邀約。在聊天的過程中,她驚訝地發現臉頰泛紅好幾次、胃也揪成一團,她顯然受到那位男性的吸引。作者困惑地回家,隨即吐了一地,然後發現自己得了流感。
臉紅,可以代表戀愛的感覺,但也可能只是得了流感。於是作者指出,
「情緒是你的大腦對身體感覺是什麼意思的創作品,跟你周遭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息息相關。」(頁53)

情緒是對身體狀態的詮釋

情緒建構論指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來自於身體內臟組織、賀爾蒙、免疫系統的整體感覺(內感)。當你的「身體預算不足」(如感到飢餓、疲累、有傷口),那就更會經驗到不愉快的情感。但這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要被建構成「情緒」,還必須仰賴自己過去的經驗,組織成概念,並賦予情緒的意義。
回到我開頭提到的故事。在我很想睡覺卻被打擾時,我感到一股不愉快的情感。而我的大腦在那短暫的三秒,迅速做出預測(如果是學生,一定會敲我的門,所以這個人一定是陌生人),而根據我從小到大的經驗,我最好要處於備戰狀態,否則我的生命可能有危險。於是,我把上述一連串的過程建構成「生氣」,並認為是他「引發」了我的生氣。
然而,更確切的說法是,生氣是我賦予身體狀態的詮釋,因為這個情緒給了我意義(心臟狂跳應該是生氣,而不是興奮),給了我行動(我應該準備戰鬥,而不是開心地大叫),也調節了我的身體預算(釋放腎上腺素、皮脂醇確保我的生存)。

用理性就能掌控情緒嗎?

情緒建構論的優點是,我們的大腦對於外在世界的感覺輸入,可以製造一個以上的解釋,因而能校正過往的經驗,建構出自己的現實,並調節身體預算。作者在書中的後半部提到「掌控情緒」的幾個實用技巧,我覺得相當值得一談。
通常我們認為擁有高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的人,能更有效地以理智調節情緒,因此能在適當的時刻展現快樂或悲傷的情緒,也更能同理他人。然而,作者指出,擁有高情商的人,不是特別能用理性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有更豐富的情緒概念
例如,研究指出,當你感到內心一團亂的時候,若你能用正確的概念精準地指出當下的情緒(失望、後悔、憤恨、暴怒、嫉妒、憂鬱、躁動、受辱、懷恨、擔憂、焦慮、受傷),而非僅說「我很不開心」,就能讓身體變得更平靜,也能跟人建立更優質的關係。
增加情緒概念的練習關鍵是,盡可能地蒐集平常沒有的經驗,如去森林散步、看電影、吃異國美食、學外語、讀小說等。有研究指出,若大人能對幼兒詳細描述繪本故事裡頭的人物感受,以及這些感受的前因後果,就能有效地擴增情緒概念,提升孩子日後的社會行為與學業表現。
擁有高情商的人,不是特別能用理性壓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有更豐富的情緒概念

將情緒「解構」成身體感覺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將感受「解構」成身體感覺。例如,當你把「緊張」解構成「跳很快的心臟」,就能將它重新分類,建構成其他情緒,如「期待」或「興奮」。你可以把參加考試的緊張分類成「天啊,這真的太可怕了!」,或是「我的精神很好,這真是值得挑戰!」。下一回,你就能更正向地詮釋身體反應,來幫助你完成任務。
這招其實相當實用。正值經痛的女朋友,會有更高的機率無意間對我惡言相向。但我可以選擇不讓這些情緒當成是觀看世界的「濾鏡」,而將她的不滿解構成身體疲累、賀爾蒙失調。往往這些氣話不是真的在指責我,而是身體在抗議。因此,好好吃一頓飯或睡覺,都比「訓練自己情緒穩定」或是「用心溝通」還要來得實際。

憂鬱症是因為身體預算不足

這就帶來最後一個重點:情緒與身體是完全無法分開的。作者更大膽地論道,憂鬱症、焦慮症、壓力、慢性疼痛等疾病,都是根源於身體預算不足導致的發炎反應
如果長期處於惡性壓力的生活環境中(飲食混亂、睡眠剝奪、言語虐待、肢體虐待),就會讓身體處於「負債」的狀態。大腦會錯誤預測你需要比平常更多的能量,而釋放更多的皮質醇在血液中。然而,若皮質醇濃度長期過高,就會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進而精神不濟、認知能力衰退的現象。
巴瑞特就認為,憂鬱是一個概念,是身體預算編列錯誤產生的疾患。
「你的大腦不斷錯誤預測你的代謝需要。因此,你的大腦和身體表現得像是你在天下太平時,卻努力地擊退感染或從傷害中痊癒,就跟慢性壓力和疼痛一樣。結果是,你的情感出了毛病:你經驗到令人衰弱的悲慘、疲憊或其他的憂鬱症狀。」(頁228)
當大腦意識到身體長期舉債,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削減支出,如停止運動、切斷人際往來,這即是憂鬱症患者典型的反應。作者指出,「正向思考」不足以解決憂鬱症,因為不是負面思考導致負面感受,而是相反過來,此刻的負面感受做為驅動力(成為經驗),來預測、影響了下一個思考。
因此,減輕身體預算的負擔是治療的關鍵,包括穩定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與規律的運動。簡言之,健康的身體,才會帶來健康的情緒
憂鬱是一個概念,是身體預算編列錯誤產生的疾患。

結語

現在來總結本文的重點。
1. 情緒的變異才是常態。傳統情緒觀點的問題在於,把情緒視為普世皆然的觸發反應,並相信我們能偵測到他人的情緒。但在醫療與法律現場,往往會不自覺結合刻板印象(女性是焦慮症不是心臟病/女性是受害者不該生氣),進而造成許多不平等的惡果。
2. 情緒建構論指出,情感來自於對身體狀態的感受,而情緒則是對情感賦予的概念與意義,引導我們該如何適切地行動。情緒也是社會現實,不同文化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概念,因此會建構出不同的情緒實例(如「小確幸」)。
3. 掌控情緒的有效方法,不是用理性抑制感受,而是提高情緒概念、將情緒解構身體感覺、調節身體預算。許多心理疾病是來自於身體的發炎反應。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不是很好讀,書中有許多神經科學的專有名詞,過程的論證也顯得頗複雜。但可以感受到作者相當用心地透過大量比喻,讓讀者能理解書中所欲闡釋的觀念。
如果你對如何用科學的角度談論情緒,或是苦於找不到掌控自己情緒的方法,都非常推薦你來看這本書。試著用你不習慣的模式思考情緒,也許能讓你看見更豐富的世界。
不是情緒在控制你,是你在建構情緒。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克莉斯蒂娃的克萊恩手裏劍│《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書評《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2-13
【台中室內設計】我家的童趣圖書館│鯨魚書架│大膽用色活潑透天宅│靜享閱讀時光│設計坪數40坪│綻緣空間設計推薦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avatar
艾瑪娘的小日子
2023-12-03
不衝突,不愛情?│《佛洛伊德的椅子》書評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1-13
一味追求好公關,世界不會更關公│《教出殺人犯 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書評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0-03
無盡的「少年」:《海獸之子》的精神分析│《日本經典動畫指南》書評「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08-24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書評:託名虛構似乎不是重點在閱讀之前就得知這本書是託名虛構寫作。老實說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看書主要看的是內容,反正我又不認識青山千鶴子。抱著這樣的心情開始閱讀。 總的來說閱讀體驗很不錯,是一本包含了台灣歷史+美食+女權主義三大主題的小說。
Thumbnail
avatar
Killer Velvet
2023-05-08
【書評】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同一條路:陶德‧羅斯《黑馬思維》我們可以忽略目的地,關注手中的機會,而非道路的盡頭。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06-21
不正常書評|09.不是狼也能活!現代更該修的《守弱學》這本書我下筆前猶豫許久,不知如何介紹才能好好傳遞這本書的價值,畢竟,他從標題開始就與現代社會崇尚的價值大相徑庭。《守弱學》,就是教你「弱中求生」的一本人生指南。它是權謀六卷中的一冊,出自西晉明臣杜預。本篇,我會挑出部分精彩段落,讓各位愛書人能夠體驗這本書的魅力。
Thumbnail
avatar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2022-06-07
【書評】對不起,我不是那個意思:何致和《地鐵站》就像過敏一樣,有些事是永遠不可能麻木或習慣的。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04-19